为官为民 从“三修”起始
——读《习近平在福州》有感
《习近平在福州》一书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历程的系列采访实录的第五部,收录了采访实录23篇。通过阅读此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锐意创新、科学决策的改革思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心系群众、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
书中记录着习近平在宁德任职期间“一餐一饭系心间,一举一动为人民”实际行动所赢得的人民群众的礼赞,这种礼赞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是最朴实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要想当官,就不要发财;你要想发财,就不要当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种为官之道的理念,就是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所应遵从和坚守的。干好本职,做好分内之事,既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职责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和生活中“修心”“修德”“修天下”,保持蓬勃朝气,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修心”,即修常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不患无位,而思德之修也,不思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苦与乐,常常就在我们一念之间,同样的一件事,有些人会觉得苦,有些则觉得乐,这些都是我们思想的问题,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便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心”,是人的德行,心态则决定状态。对党员干部来说,修心,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关于“修心”的重大作用讲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作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独、慎微、慎友,以良好的形象作执政为民的表率、廉洁自律的标兵。
“修德”,即修感恩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各级党员干部要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懂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会感受到生活和世界的美好,才能变得快乐。”牛顿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党,感恩时代,感恩国家,感恩人民,摆正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做到对人民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对事业有热情,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回报组织和人民的培养。要时刻铭记党和人民的恩情,把知恩之情化为报恩之行,始终不忘党的宗旨,不辱使命,不忘肩负的重任,把职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
“修天下”,即修大乐于天下。古语云:“智者为官,替国分忧,为民解难,鞠躬尽瘁,一生尽得平安;愚人居吏,为己谋财,弄权求利,机关算尽,永世难求幸福。”“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共产党人的“公”,就是人民。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人民群众发自肺腑地对习近平总书记说:“主席是我们的好领袖,中国人民的福星。”习近平总书记答道:“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服务。”历史的教训告诫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常怀为天下解忧之心,解天下忧归根到底就是解人民群众忧,让人民群众“笑口常开”。常言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己之乐终不为乐,天下之乐才为真乐。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要长思天下之苦,长思人民之苦。要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和“为人民吃苦虽苦犹甜”的崇高精神,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带头弘扬和实践党的优良传统。要把为民解忧、为民解困、造福人民作为最大追求,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坚持实干出实绩的真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南宁市纪委监委 罗陆)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