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行自顷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意寓君子之行,道路宽广。几千年前的怀人诗《诗经·卷耳》中便将怀人思归的惆怅与出行者“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再出发”的多番历练表现得淋漓尽致。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陕北党员干部和群众等24人的采访实录,让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彩的人生阅历,越往下读越有“君子周行自顷盈”的感慨。
1969年,年轻的习近平乘坐知青专列从北京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启了七年的知青岁月,那一年,他不满16岁。但在这七年知青岁月里,他心怀悠远,不为环境恶劣和现实困难所动,放下“黑帮子弟”的沉重包袱,坚定信念,积极进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他志存高远,主动适应新环境,积极投入陕北的生产生活,经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等“五关”历练,将“习以为苦、勤以为常”变为知青生活的新常态。
明朝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原意是多读书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如此作品自成气韵,胸中自有乾坤。强调从书本上和实践中的知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也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在黄土地上说过,“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固,午夜挑灯看书成为了年轻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常态,拉粪、锄地、打坝修梯田、挖水井……他从未“挑肥拣瘦”,也从不吝惜自己的气力。他坚守“为民办实事”的信念,将书中知识运用到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在境遇中历练自己的心志。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梁家河有了当时全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开办代销点和铁业社……面貌焕然一新。
君子周行,是在挫折与困难面前百折不挠、苦练心志、增长才干的“大智若愚”。君子周行,是诸葛亮躬耕南阳,隐居山林却尽知天下事的韬光养晦;是岑参“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的一路向北;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屡遭贬谪却乐观向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亦是对“君子周行”的完美诠释。君子周行,是沉淀,是体悟,是实践,是历练,是成长。
君子周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说走就走,而是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与动荡中,坚守初心,遨游知识的海洋中沉淀自我,在日常境遇中“以苦为乐”,砥砺前行,在“广阔天地”中以“赶考”的心态去追寻心中的田园牧歌、诗与远方,大抵如此,方能体会《诗经》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中好运满满、福气多多的顷盈。
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品味“君子周行”带给我的启示,我深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不负韶华争朝夕,秉持担当尽责、求真务实的过硬作风,努力专研,用心工作,为民服务,无愧自我,顷盈青春。(南宁市武鸣区纪委监委 黄丽珏)
编辑: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