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沛:廉洁如盐 吃亏为民

来源:《兴安廉吏史话》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5日 17:36 打印

  李时沛(1730—1807年),字雨亭,兴安县界首镇人。李时沛自幼年起跟随父亲和祖父学习诗书,吟诗作对,常出口成章,被人们视为圣童,少年便成为秀才,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任盐城县知县,年仅25岁。此后,历任无锡、睢宁等县知县。在任职期间,为政清廉,为人宽厚;注重教育,关心农业。在盐城离任后,民间为他立生祠奉祀。

 

  乾隆十九年(1754年)李时沛走马上任盐城知县,这年25岁,风华正茂。临行,祖父和父亲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们虽说不算贫苦人家,但也是半个农民,农民的艰辛你可要记住,不要给乡里人丢丑就行。”

 

  盐城是当时国家最为富裕的县之一,盐城被国人称为盐都。盐城生产的盐占全国海盐半数,盐场制成的食盐由盐铁转运使运往各地,由授权经销商销售,统一配送、统一售价,严禁加价、囤积。而且全国每个县都设数家盐商,就是为了防止食盐垄断。其实官盐都是平价盐,利润很低,但由于食盐销量巨大,所以总体利润可观。因为盐商的盐号都集中在县城,而且盐商不得开分号,不得随意扩大经营,所以在没有盐号的偏远乡村私盐还是很有市场的,于是就有人铤而走险制盐贩卖销售外地。以前的盐城知县睁只眼闭只眼,盐商获利,官吏占干股,上面来人检查时,官吏提前通知商号关门,时沛到来后,为整治这种混乱,明察暗访来寻求治理办法。有个大盐商以为时沛借查走私捞油水,在时沛查盐时,私下送时沛一小袋精制熬盐,说:“大人,这盐不一般,吃了对人身体特好,千万不要送给别人呀。”时沛觉得奇怪,送礼还有送盐的,就当众开封,发现盐里面有几百两银票。时沛当即下令拿下,盐商吓得下跪求饶也无济于事。因为这盐商被抓,一下牵扯出一大批官商受罚,此后多年无盐事。当地盐民称他是廉洁如海盐的好官呀。人们常说,当官不打送礼人,时沛竟然当众出那人的丑,可见一身正气。以往县里一到春节,官吏给上司送礼成潜规则,知县一年下来收获十分丰厚。时沛一清如水,他的到来,没人敢这么做,时沛在下属面前威信就高了,全县官员就廉洁自律了。


  时沛见盐城百姓富裕是富裕了,但很多适龄儿童还没入学开蒙,就觉得奇怪,一问,才知乡民多以跑船或种养为生,认为不需要什么文化也能富足生活。时沛自己从小生活在乡下,凭自己努力走出乡村,认为学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就大力提倡民间办学,增办书院。政务闲暇时,他舍弃休息时间,亲自教授一些课业,多以正直廉洁之士的诗词教化学员,一时间,好学之士云集旁听。从此草根秀才和举人比比皆是,盐城人都赞时沛的功劳。学督罗方城也赞时沛为“小范公”。

 

  在盐城官声好,老百姓联名让他连任三届,盐城百姓已经尊他如神。在时沛不得不离任去无锡任知县时,老百姓知道后在县府外排长队送他,他携带尽是吃穿用度寻常之物,老百姓送他几里地还依依不舍,他一一与他们握手泪别,如同离开自己的亲人,他走后,民间为他立生祠奉祀。

 

  时沛到无锡任知县时,因为他的清明廉政,县里的贪官污吏很是紧张,听到他来都愁眉苦脸。背地里说:“他时沛来,我背时呢。”

 

  无锡也是个好地方,前任吏治不是很清明。李时沛到无锡为整治混乱吏治,特地按《周礼》并结合现实来制定考核本县官吏的六条标准:一曰“廉善”,即善于处政事,获得公众好评;二曰“廉能”,即能彻底推行政令;三曰“廉敬”,即处理事务勤谨谦虚,尽职尽守;四曰“廉正”,即品行端正,公道正派;五曰“廉德”,即守法不失,执法如山;六曰“廉辨”,即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六条标准,都是冠以“廉”,既能断六事,又能以廉为本。他将十二字廉政写好悬挂在卧室和衙门。

 

  时沛在无锡为民办事多且不吝惜钱财,有时遇上灾害,冒犯上级越级上报,但从不为自己仕途请客送礼。有年秋天,上司来无锡检查税收工作,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好,时沛想:不得奖赏,也不至于挨骂吧。没想到上司左右不舒坦,横竖挑毛病,他下面的官更是挨批得一钱不值。上司走后,时沛就问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下属沉默不语,有所顾忌。时沛就宽他们的心说:“但说无妨。”一下属说:“大人,你年轻,可能不懂,你这么多年从不送礼,做得再好也白搭。人家官儿不好明讨,改成骂,小骂则皮袍来,大骂则古玩来。你不让我们送礼,你自己也不送礼,你还是送送礼吧,你好我们也好过了。”

 

  在江南25年的知县生涯中,时沛非常清楚升官发财的道理,但是他不屑去做。他时时记得从家乡出来做官时爷爷和父亲对他说的话:“不给乡里人丢丑,要关心百姓疾苦。”

编辑:王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