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易地扶贫“挪穷窝” 家门口就业更舒心
叶大姐在整理商品(黄云 摄)
“大姐,最近你店里的生意还好吧?客人多吗?”近日,融安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到融康社区对易地搬迁贫困户开展实地走访,了解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否得到保障、相关政策是否得到落实等相关情况。
“这三伏天热得很,清凉冷饮卖得好!”经营小卖部的这位大姐叫叶冬梅,她一边麻利地卖货,一边热情地和工作人员攀谈。
叶大姐是融安县桥板乡古丹村的贫困户。2009年,其丈夫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基本丧失劳动力。治疗不仅花光了家庭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外债。尽管如此,叶大姐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一揽子扛起了家庭重担。她几乎每天都是凌晨5点钟起床,白天忙家务、忙田间劳作、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半夜还要起来帮丈夫翻身、盖被子、解手。几年来,她没睡过一次整夜觉。
2015年,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当地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将叶大姐一家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之一。在乡党委政府、乡纪委的指导建议下,通过后盾单位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帮扶资助,叶大姐建起了一个占地100平方米、年养殖300只肉兔的家庭养殖场。第一年就给她们家带来了两万元的收入。之后,她继续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经过自身不懈努力,2017年底,成功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2019年,符合享受易地搬迁政策条件的叶大姐一家,仅花费几千元就从小山村搬迁到县城,住进了融康社区干净敞亮的安置房。
一家人搬进新居本该欢欢喜喜,可叶大姐却一脸忧愁:“新房虽好,但远离了种养,一家人今后靠什么维持生计?”
安置点居民多,提供生活便利的商店必不可少。社区工作人员给叶大姐出了“开一家小卖部”的点子。说干就干!租门面,简装修,从货架安装、商品摆放到价格标签张贴,叶大姐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终于,“冬梅商店”正式营业。叶大姐从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在易地扶贫搬迁点有着稳定收入的小老板。她还巧用微信朋友圈,为自家自产的新鲜应季水果进行宣传销售,实现多渠道创收。温饱解决了,叶大姐丈夫的病情也逐渐稳定,可以从事轻微体力劳动,大女儿读书用功,成功考取桂林理工大学,小女儿懂事听话,跟随父母入住搬迁小区,就读于县城小学。
“多亏党的扶贫政策,不仅让我从一个农村务农的妇女变成个体户老板,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目标,这在没有搬迁出来前,真没想过自己家的生活还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我一定争取把店经营好。”叶大姐信心满满的对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说道。
像叶大姐一样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通过自身努力过上更好生活的贫困户在易地搬迁小区里还有很多。“十三五”期间,融安县共完成6个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和搬迁入住计划,共有3290户13456人实现搬迁入住。通过公益性岗位、劳务输出、自主就业等途径,积极为所有易地搬迁户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走进融康社区,群众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易地扶贫搬迁计划让贫困户既实现了“挪穷窝”,也通过稳定就业实现了“拔穷根”,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统筹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工作,妥善解决搬迁户后续生活保障,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融安县纪委监委 刘玉萍 尹楚皓)
相关链接:图片·故事专题
编辑:杜建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