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们的初心换取群众的真心
扶贫,就像汪洋大海,但谁也不能随波逐流;帮扶干部,要像一面旗帜,需要怀揣一份炙热和一个初心——这是我日记里的一句话。
我踏上帮扶之路,从那天开始……
2016年的一天,单位领导突然找到我:“单位里需要派两位同志到村里开展扶贫工作,经过讨论,决定派你和李诚同志过去,你有没有意见?”
我没有意见。于是,从那天开始,我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从办公室走到了田间地头,从各种数据和表格变成了与群众的沟通交流……
扪心自问,这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
单位帮扶的村,叫平木村,是一个瑶族村寨,离县城近百公里。全村有343户2579人。除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值得称道之外,其他的,还真不敢恭维。整个村子,猪粪随处可见,臭气熏天,人们行走在路上就靠踩着凌乱摆放着的几块石头跳跃而行。群众的屋里,居然放养着鸡鸭,环境堪忧。贫困户很多,共有168户,占全村总户数近一半。
虽说,富裕的家庭都一样,贫穷的家庭各有不同,但产业发展不足,正是平木村群众贫穷的原因。家家户户,仍守着上一辈留下来的产能低下的桐果、油茶维持生计。
穷则思变。一方面,必须改变思想,大胆地走出去;另一方面,必须加大产业发展。这是在第一次召开驻村工作小组会议时,大家达成的共识。
于是,我们分任务,包片区,兵分多路,下屯入户,开展各类宣传工作。
然而,群众早已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对我们工作小组的宣传教育,无动于衷,甚至在背后嗤之以鼻:“几个黄口小儿,能搞出什么名堂?”
工作的推进,遇到空前的困难。但我们没有望而却步,我们揣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蚂蚁搬家似的推进工作。在卫生工作上,我们正人先正己,首先将我们办公的村部打扫干净,然后筹建“爱心超市”,开展卫生评比,最后,动员村里的党员带头,将家里养的鸡鸭赶出来,关进笼子里,还房间的干净。对于适龄儿童辍学问题,我们一方面与学校沟通,争取补助;另一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其劝返。对于解决稳固住房问题,我们深入摸底,了解真实情况之后,才与户主商讨意向,符合条件的,实施异地搬迁或异地安置措施;不符合条件的,给予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并对政府支付的款项给予跟踪落实,让属于群众的每一分钱,分毫不差地交到群众手中……
廖远广 (中) 夜访群众
经过不懈地努力,卫生环境、辍控保学、稳固住房……平木村的情况获得很大改观,唯有产业的推进,依然原地不动。
因为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所以需要摸家底,了解村里产业的产能,然后才好“对症下药”。但是,群众根本不予配合。原因是群众担心自家收入高了,就会被剔出贫困户,享受不到贫困户相关政策。
得知这一情况,根据群众的作息习惯,我们分组下屯,开设“扶贫夜校”课堂,对各项政策进行宣传、解释。我们告诉群众,脱了贫,并非成了“弃儿”,政府还要跟踪、照顾3年,3年中,该享受的政策,都得以享受。
一部分贫困户,如实向我们报告收入情况。对于这部分群众持有的产业,我们立即开会研判,提出发展对策意见,并征求本人发展意见,同时,我们联系后援单位,结合群众发展意愿,免费发放小猪崽、鸡鸭苗、砂糖橘、新品种油茶苗等。
一系列工作完成后,群众对我们的信任终于与日俱增。我们的心里,也就多了一份甜蜜!
但是,有一部分贫困户,仍然冥顽不化。他们私底下议论:“干部驻村‘放一炮’走了,我们又没有管护技术,还不白忙一场?倒不如,不脱贫,永远享受低保政策来得安稳。”
我的帮扶对象盘亚振就是这样的,什么也不种,什么也不养。如此,如何脱得了贫呢?
我想,要改变这部分群众的思想,需要一个突破口,更需要一个切实可行让他们较快获利的产业!
什么产业呢?
那个周末,我没有回城。次日,有群众到村委会请我去吃饭,我才想到,今天是端午节呢。我一琢磨,就趁着这个节日,去拜访我的帮扶对象盘亚振。
盘亚振住在另一个屯子。我略加收拾,便驱车前往。还没走进他的小院子,我早就隐约听到他那低沉的声音在嘟哝:“可恶,又来要什么收入了,老子穷,什么都没有……”
我装作没听见,进屋,把礼物递给正在忙着包粽子的两个小孩儿,这才走到正在烧水的盘亚振跟前:“烧水喏,打算宰鸡?”
他略微抬头,然后淡淡地说:“来了,来了正好,今天过节……”他说着,转身到屋外,从屋檐下的鸡笼摸出一只鸡,刀子一抹,宰了。
虽然主人家一脸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但我并不生气,笑呵呵地帮他拔鸡毛,整鸡下水。我还趁机与他攀谈起养殖的事。
他哼哼哈哈的,根本没放在心上。
就在我和盘亚振攀谈之际,满屋突然飘满竹叶和糯米的香气。原来,盘亚振的两个孩子,自己蒸好了粽子。他们将蒸好的粽子装入一个小竹篮里,又端出一碗橙黄的蜂蜜,叫我蘸着吃。
我剥开粽叶,蘸着蜂蜜,当糯米与蜂蜜甜味交织之后,一股别致的香沁人心脾。那刻,我突发奇想:养蜂蜜,兴许……
吃饭的时候,我提议:“盘哥,你老伴去世得早,一个人拉扯孩子,做别的,可能都很麻烦,养殖蜜蜂无须料理,兴许……”
我的话还没说完,盘亚振已然将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不行,你看,养殖蜜蜂需要蜂箱,哪来的蜂箱?再者,还要蜜蜂,去哪里找?”
我想到,早几年前,父亲自己制作了几个木箱,然后放到山里,不久去探看,总能满载而归,挑回好几箱蜜蜂回家养。原来,蜜蜂自个儿住进了木箱里。
我想,捉蜜蜂难不倒我。所以,我打包票:“我可以帮你捉几箱……”
盘亚振并不应声。
那天之后,养蜂之事我一直铭记。为此,我专程回城向西林县纪委领导汇报,希望委里帮忙解决蜂箱的问题,同时翻书查阅,学习捉蜂的技能。回城的时候,我带回了100个蜂箱。
当天,我就将5个蜂箱,拉到村外的山崖之下放置。三天后去看,令人失望的是,所有的箱子都空空如也,蜜蜂根本没有光顾。后来我才知道,新木箱有木子味道,蜜蜂不怎么喜欢。
幸运的是,蜂箱不远处有一窝蜜蜂,蜂巢垂挂在一棵歪脖子树上。父亲此前所教“但凡捉住蜂王,蜜蜂便不会逃跑”,此刻派上了用场。我找来一根木条,扒开蜂群,寻找蜂王。蜂王我见过,比别的蜜蜂更长,更黑些。但蜂王可不好找,因为围着它的蜜蜂数不胜数,刚扒开一个豁口,很快就被其他蜜蜂填补上去了。
我折腾了好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蜂王捉住,放进箱子里。立即,所有的蜜蜂都跟了进去。待蜜蜂都飞进箱子,我赶紧将箱口堵住,把蜂箱装上车里,风驰电掣地往盘亚振家赶去。
盘亚振正在院子里修正农具。三春了,农忙呢。
见我抱出蜂箱,他惊异道:“你……你自己捉的?”
我点点头,叫他找个地方放置蜂箱。
他急忙腾出窗户下边的一个空地,放置蜂箱,再盖个罩子,算是给蜜蜂安了一个家。
方才捉蜂的时候,我不小心被蜇了几下,感觉有些麻痒,因此,我不敢逗留,赶紧回村委会擦药。
这种蜜蜂的毒性不大,我擦了消肿药,很快就好了。此后,我主要忙于村里的卫生整治、道路扩建和收缴农合等工作。
那天,盘亚振突然给我打来电话,问我还有没有蜂箱。我告诉他,蜂箱已经发放给其他贫困户了,但蜂箱的制作很简单,他也可以自己制作。
后来,单位叫我外出学习两个多月,回到村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贫困户家了解产业发展和收入情况。大老远的,就见盘亚振迎接了上来: “哟,你到哪儿去了,好久没见你呢?”
我把外出学习的事跟他说了,正准备拿出扶贫手册填写,一旁的盘亚振早已如数家珍道:“卖了几只鸡,得500多元,帮邻居老杨搞了15天房子,得2000多元,刚刚卖了蜂蜜,得8000多元……”
我将信将疑:“你只有几个蜂箱,哪来的那么多蜂蜜?”
盘亚振道:“我自己制作了几十个,恰巧,蜂蜜价格大涨……”
尝到了甜头,盘亚振干得更加起劲,一下子扩大到养殖100来箱。当年,他起了两层小洋楼,还买了一辆雅马哈摩托车。那一年,盘亚振顺利脱贫。
次年,他重组了一个家庭。
廖远广 (右二) 向群众讲授蜜蜂养殖技术
2018年,他没有只拘泥于蜂蜜的养殖,一方面,大胆出击,种上50余亩甘蔗;一方面,学习电焊技术,帮人盖铁皮棚子,一天能挣一两百元。
发家致富的盘亚振,成为屯里人的致富榜样,被大伙儿推选为平木村平雅组(屯)组长。
自盘亚振大胆养殖蜜蜂之后,其他群众纷纷跟进,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村343户人家就有216户养殖蜜蜂。蜜蜂养殖,已经成为平木村脱贫致富的法宝之一!
如今,平木村在后援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道路得以硬化,村部盖起了新楼。各屯不仅得以绿化,还搭建了舞台,竖起了太阳能路灯,夕阳揽走余光之后,亮起的路灯宛如一串串宝石,发出璀璨的光;夜幕下,飘荡出来的扣人心弦的舞曲,成为山村里的天籁……
每当徜徉在平木村洁净的水泥路上,我总是忍不住感慨:唯有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去服务群众,才会获得群众支持、拥护的真心! (西林县纪委监委 廖远广)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