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
——读《习近平在厦门》有感
读一本好书,品百味人生。读书,是与智者的对话,是了解世界的途径,是在浮躁的社会中拾得内心的平静。正如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言: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当我们处在迷茫与困境时,静下心来阅读,你会发现书中的这些话,从你看的第一眼开始就会被它征服。
近日,在繁重的工作中,捧起新书《习近平在厦门》细读,该书主要通过采访习近平同志当年的同事、接触过的干部群众,还原和再现了他在厦门的从政轨迹和领导风范。阅读期间,我仿佛也融入到了那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改革开放年代,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1985年,正是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福建厦门任职副市长,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奋斗历程。在书中,习近平同志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这是最质朴、最真诚的话语,说出了习近平同志来厦门工作的初衷。在工作中,为践行这句诺言,习近平同志走遍了厦门各地,积极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积极向全市老干部请教问题,为“做大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曾任厦门市湖里区科技局局长的王太兴同志回忆起当习近平同志秘书的时候,至今记忆犹新:“习近平同志工作至少三分之一时间花在调研上。为了开展调研,他还专门购买了一辆自行车带着我到厦门各处调研。在生活中习近平同志也严于律己,从不铺张浪费,既不送礼也不收礼。外出开会,会议间隙多数时间都是呆在房间看书,从未四处拜访领导,疏通关系。”我想,正是习近平同志务实的工作方式,严格的自我要求才造就了其突出的人格魅力。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任职时,先后两次来到军营村调研。每次到来,习近平同志都非常关心村民的生活情况。看到军营村落后的生产条件后,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意见并提供政策支持,一要绿化造林,保护生态;二是鼓励年轻人出外打工创业;三是发展茶叶产业。对军营村的指导也为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思路打下了基础,并在之后的经历中不断加深。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习近平同志在厦门留下了无数的足迹。他那亲民务实的工作方法,平易近人的为人方式,严于律己的生活作风都给厦门干部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改变了厦门的发展面貌。这对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极具借鉴学习意义。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谨记“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信条,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勇于担当,切实运用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保驾护航。要主动作为,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的工作原则,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要严于律己,守住底线。要公正执纪执法,充当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在生活中,要自我约束,勤俭节约,不追求低级趣味,勤学好问,做一个清正廉洁、洁身自好的好干部。(南宁市纪委监委 宋彬源 )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