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汪国真在《山高路远》中写道“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将当代青年拼搏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成为一代人励志踏上人生路的精神动力。近日,我通读细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青年时期总书记艰苦奋斗、奋发有为、不甘平庸、青春无悔的工作作风,与汪国真先生乐观、进取、执着、自信的生活态度一道,跨越历史时空产生共鸣,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踏上一条奋进向上的人生路。
理想信念是事业人生的“引航灯”。“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党申请书,每一次遭到冷遇后他都没有放弃,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当同批插队的知青都离开了梁家河时,他因为父亲受到政治迫害不能离开农村,正是这段时光使他更加坚定了在梁家河扎根的决心,他决定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他坚信“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份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成为牵引青年习近平不断奋进、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人民情怀是治国理政的“通行证”。那段时期青年习近平家里压力很大,父亲无端受迫害,兄弟姐妹在政治上都受到歧视,天各一方。很多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朴实善良的梁家河村民却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尊重他,他在黄土地上埋头苦干,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信任。七年知青岁月,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他深刻认识到,是陕北老百姓养育和培养了自己,应该有所回报,要为梁家河做点事。于是他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挖水井,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艰难困苦是砥砺奋进的“磨刀石”。青年习近平插队的地方是深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梁家河村,初来乍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在生活上和劳动上都不太适应。他曾说,自己当年插队时过了“五关”的历练,分别是: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当时习近平只有16岁,是插队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慢慢地拉粪、掏地、锄地、挑担子,山上挑麦子都干,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习近平凭借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渐赢得了老乡们的信任。在采访中,老乡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当年习近平干活利索,能吃苦。入党后的习近平变化更大了,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大家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大队支书,从此习近平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更是让梁家河的面貌焕然一新。
勤奋好学是务实进取的“硬实力”。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热爱学习,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他的窑洞里摆满了书,为了读到《浮士德》不惜走30里路去借阅。在平时劳动和生活中,他和村民朝夕相处,聊天的时候不仅给乡亲们讲大山外面的世界,也普及一些文化知识,总是想方设法让乡亲们学习文化。当上村大队支书后,他用学到的知识和改革创新思维帮助村民提高生产水平,组织农民打坝打井,办起了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磨面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他把读书和群众工作联系在一起,将书里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越是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越是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的人生经历去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学、有所用。把“任重道远,行稳致远”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敢于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南宁市纪委监委 陈南博)
编辑:何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