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谋:岭南儒宗遗规长存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5日 10:07 打印

  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格门,清代广西临桂县横山村人。声名显赫,有“岭南儒宗”之称。雍正元年(1723)进士,历任十三个行省的御史、布政使、按察史、巡抚、总督等职,任官达三十七年,历二十一任官职,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七十三岁时仍主动请求治理水灾,七十六岁告老还相关乡,病逝于还乡舟中。


  雍正十年(1732),陈宏谋回广西料理双亲后事,发现广西巡抚金鉷虚假上报垦荒的田亩数量,上报已开垦二十多万亩,实际上未能开垦出一亩。


  当时,皇帝鼓励垦荒,金鉷为了取悦皇帝,贪功邀赏,又想从那些革职免官的广西官员身上捞油水,就打报告给皇帝,他说:“为了响应朝廷的号召,结合广西本地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个推行垦荒的好办法。请求朝廷给那些因犯了错误被革职免官的广西官员一个机会,让这些官员开垦新田,让他们将收获的粮食折合成现金,向朝廷上缴一定的赋税,朝廷就给他们官复原职吧。”


  皇帝一看报告,觉得确实是个好办法,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又让革职的官员对他的皇恩浩荡感恩戴德,就批准金鉷的报告。金鉷就竭力鼓动那些己被罢免的官员开垦田地,以增加的粮赋作为捐官的费用。
但是开垦田地,谈何容易?那些急于复官的人,一个个都心急火燎,哪星有这个耐心?于是就与在职的官员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并不开荒种田种地,却将有余的熟田作为新开垦的田地虚报上去,金鉷虚报广西开荒田地面积达二十多万亩。这下可把百姓害惨了,田亩面积并没有真正增加,赋税的数额反而增加了。


  当时,朝廷有规定,官员不能插手自己家乡的事。陈宏谋时任云南布政使,广西的事情,他是不能去管的。陈宏谋不惜触犯规定,将这情况上奏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命令云南总督尹继善亲自去查实。然而金鉄已经事先得到了消息,他马上暗地里做了手脚,使案子查无实据。眼看结案难度很大,尹继善不愿再拖下去,最后只得向皇帝打报告,奏请将广西虚垦田亩冒领的工本费追缴,而粮赋不减,此案暂时告一段落。此案尚未查清,贪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百姓的粮赋没有得到应有的减免,金鉷反而升官调到了吏部。陈宏谋很不甘心。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继位。乾隆元年(1736),陈宏谋又上奏乾隆皇帝,请求派人调查广西巡抚金鉷瞒报之事,这时,金鉷已经升为刑部侍郎,为自己大力辩解,乾隆皇帝就命两广总督鄂弥达详细调査,仍未能清查此事。


  第二年,陈宏谋又提起这事,乾隆皇帝很不高兴,斥责他胡乱上奏,告诫他以后有事则奏,无事就不要奏了。陈宏谋坚持不懈,共三次上奏朝廷,更因此事被降两级,调为直隶天津巡河道。


  后来,广西发生了民众鸣冤告状的事情,乾隆皇帝下旨重新丈量广西田亩数,才真相大白。乾隆皇帝大怒,将金鉷革职,恢复了陈宏谋的官职。乾隆皇帝还将谎报田亩的新赋税予以免除。陈宏谋的反腐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他为了维护百姓利益,坚持真理,不畏强权,三次弹劾,终于扳倒腐败官员金鉷。


  到了乾隆时期,吏治腐败问题已经相当严重,陈宏谋在苏州做官时,见那里腐败风气严重,就开始大力整顿吏治。


  他对那些喜欢拖拖拉拉办公的官员说:“加快你们的办公速度!我听说,百姓来县衙告状,竟然二三十天,你们都不给审理回复,等得百姓焦急无奈,送钱来打点你们,你们还不耐烦。就算是审理了案子,又总是批复的模棱两可,让老百姓有冤说不出。该拘押起来的罪犯不拘押,拘押起来了又不继续跟进审理,偶尔审理一个案子,又有头无尾,迟迟不结案,老百姓灰心丧气,告状也没人给他们做主,只能哭喊着大骂我们做官的。以后你们不要只想自己的方便,要多为百姓着想,办理公务多打起一点精神,就能为老百姓多主持一分公道!”


   此番教育后,苏州各县官府桌子上的文件随到随看,不再堆积成山。看到官吏的公正与勤恳,百姓不再生气咒骂,陈宏谋感到欣慰。


  陈宏谋还带头勤俭节约,倡导苏州的官吏以俭养廉。他认为官员要从思想上抵制物质的诱惑,过俭朴的生活,才能抵制腐败。陈宏谋见苏州官吏喜好奢华的生活享乐,为了整顿恶劣之风,他就为官吏制定了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后开宴会,所有官吏的服饰不得过于奢华;禁止官吏家属游山玩水;不能在寺院道观演奏靡靡之音,发现官吏生活作风不检点的,严惩不贷;不可以巧立名目,私自胡乱收取漕运码头的赋税。陈宏谋和各级官吏们说:“苏州向来是富裕之地,从前的官员在这里骄奢淫逸惯了,怎么可能廉洁呢?今天开始,这些条款你们必须时时记在心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个淡泊名利的好官。”于是,苏州的官吏都按照这些规章行事正身,苏州的吏治风气逐渐好了起来。


  陈宏谋将他在苏州等地的治官经验做了总结,写了《从政遗规》等文章,成为后来官者必读之物。他建议官员:一是要端正做官动机,官员只能为老百姓办事而不能为自己谋利益。二是要正确对待钱财,不可贪图金钱利益。正是“若公而无私,洁己而无欲”,做到了无私无欲这两点,做官的连钱都不要,这种正气连鬼神都畏惧,何况是人呢?   (来源:《八桂古代廉吏》)
 


 

编辑: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