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家风不染尘”——读《我们仨》有感
近些年,我最喜欢的一档电视栏目,非央视的《朗读者》莫属。“一个人,一段文。”这个节目让我从每个嘉宾的读文中了解很多当前的好书,更能从中感获很多书本背后的人生故事。记得有一期嘉宾读了一段《我们仨》的节选,此书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我被里面温馨生动的话语激发了阅读的欲望。品读之后,书中的乐观、豁达、亲情更是泛起了我心中的波澜,我慢慢消化,细细感悟……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的,“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好家风,是影响我们一生的财富。
书中“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钱钟书夫妇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承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但是钱钟书夫妇在动荡的年代依然相互扶持,从没有中断学习和阅读,这种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女儿。钱媛从小喜欢向父母问问题,模仿着父母坐在书桌前阅读,虽然文字看似童真风趣,但表达的却是父母对子女的耳濡目染。到了女儿长大,也跟父母一样,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教授。好的习惯和教导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下一代,这就是家风的力量。
我自去年进入纪检监察系统以来,做了很多反腐倡廉的宣传工作,也学习了很多反腐败的典型事例,印象最深的就是刘铁男父子。刘铁男、刘德成父子二人双双落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父母对子女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作为领导干部,对子女过度的溺爱,没有树立好家风,忽视了培育孩子正直的品质,终被舐犊之情迷惑了双眼,害人害己。这样的反面例子还有很多,我更明白了家庭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多大的影响,对性格塑造起到多大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无论生活是贫穷还是富贵,都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对于名利,不能有野心,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才是我们毕生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古自今,不乏好的家风给子孙后代影响深远的例子,如孔子告诫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要尊崇礼教。又如周恩来留给子孙的十条家规,“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强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百姓的生活水平将会越来越好,人们的物质欲望也随之日益膨胀,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更应该在这个关键时期被传承发扬。我感动于钱钟书一家在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中,也能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女儿长大后对父母也是十分孝顺,甚至面对病魔,也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小康社会有时候未必是需要奢华的物质条件才叫小康,在精神上富裕也同样是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如果只有物质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那小康社会最终也会走向倒退,只有精神文明的提升才是稳固小康社会成果的保障。
古有欧阳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每一个“小家”的幸福美满,都是支撑起整个国家和谐稳定的基石,让优秀的家风潜移默化更多心灵,全社会都会充盈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柳州市鱼峰区纪委监委 佟敏)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