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阅读 共沐书香|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前不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很有感触。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想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在此度过7年的青春岁月。初来乍到,语言的不通、环境的恶劣和陌生的乡村工作,让这个青年小伙内心即迷惘又彷徨。可是,他没有自暴自弃,立即调整心态,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身体力行。到梁家河两三年后,通过不断的向村民请教和学习,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对村里的各种活计,比如掏地、挑粪、耕种、锄地等等,他都一一熟悉并能熟练的操作。通过这些学习,不但增强了自身的能力,拉近了和村民之间的距离,也对接下来的乡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7年的经历,才有了日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伟大壮举诞生。
在梁家河工作期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涉猎的书籍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等等,足足有两个箱子。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他抓紧读书;晚上临睡前他也要看书;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他勤奋好学,对知识的渴望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感言中,我更加理解了阅读的重要性。
去年,作为异乡人的我来到隆林各族自治县桠杈镇政府报到,成为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我曾一度想要放弃。可当夜深人静时,我总是反复的思考,反复的问自己,当初没日没夜努力备考为的是什么?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千里之外的隆林?细细想来,不都是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而不是沦为一个碌碌无为,对社会和家庭无任何贡献,却让父母操心的啃老族。
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就像给我的身体注入了强心剂,让我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摆正好心态,迎难而上,沉下身子,扎根基层;要担起自身责任,深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要不断加强学习,不耻下问,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不愧于自己,不愧于青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此,特推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给您,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感悟人生,获得力量!(隆林县纪委监委 夏玖玲)
编辑:凌嘉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