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
“脱贫攻坚没有下班时。”那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说说,时间是晚上7点30分。
“阿叔,我们来做产业奖补验收工作了,你家的鸡回笼了没……”拿着手电筒和记录本,数着贫困户的鸡种养殖数量,我还在做着贫困户种养殖“以奖代补”的验收工作,晚饭到这个点没吃,已经习以为常。
2018年3月,我被梧州市纪委监委机关抽调参加脱贫攻坚工作,担任梧州市龙圩区新地镇大维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从此与“扶贫”这个厚重的词,还有大维村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扶贫工作很孤单、很辛苦,但却很有意义”,扶贫日记本的首页,我那丑陋的字迹有点可笑。
“都是市里派下来‘镀金’的,两年后拍拍屁股就走了。”我刚刚到村里,不免听到一些质疑声,确实,我长期在办公室工作,对于这样最基层的工作,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但是我仍然坚信自己一定能给村子里带来好的变化。
扶贫工作应该怎么做、村里缺什么、有什么办法帮助贫困户……带着无数的疑问我踏上了脱贫攻坚的战场。
阳渝叶(左一)在核查贫困户帮扶手册
一
第一次接触一线扶贫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如何快速上手,熟悉工作成了首要突破的难题。除了积极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和村“两委”干部沟通之外,还要主动地开展走访入户,直接与村民、贫困户对话,面对面了解情况。还记得,刚刚开始走访入户的时候,我有些“脸皮薄,话语少”,到贫困户家里,除了简单的问候和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外,便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了,和贫困户面面相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相信路程可以磨破鞋底,也可以磨出“厚脸皮”。于是,我用了2个多月时间,终于遍访全村贫困户。现在除了熟悉每一户家庭情况外,我还能与他们促膝长谈。
“朝日,吃中午饭没?”
“小阳,你又来啦,先坐下喝杯水吧。”
这是我这个月第五次来到贫困户唐朝日家里,一进门,唐朝日像老朋友一样欢迎我。唐朝日两夫妻一起生活,两人年纪已70多岁了,儿子外出广东务工,基本过年才回来一趟。因此,我在工作之余,都会到老人家里坐坐,拉拉家常,了解生活、生产等各项情况。前几天,我到唐朝日家里时,发现电视看不了了,老人家说遥控器坏了,上次也是这个情况,找人弄一下,花了好十几元,心痛不已。我了解情况后,专门上网比对型号,在网上给他们买了遥控器,而这第五次到他们家,就是特意为了解决老人家看不了电视的事。
二
还记得超强台风“山竹”吗?那一次台风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人永生难忘。台风预计夜里12点经过大维村。晚上8点,我和村“两委”干部与时间赛跑,在台风经过之前,再次确认早上已发放撤离通知书的有房屋倒塌危险的村民是否已撤离到安全的地方过夜,但“山竹”还未正式到来,已是狂风夹着大雨,侵袭着整个村庄。狂风呼啸,竹木歪倒,横栏大路,整村停电,除了路边太阳能路灯发出的微弱灯光,整个村子都笼罩在黑暗中。
阳渝叶(左一)入户验收贫困户产业“以奖代补”工作
我头戴摩托车头盔,身披雨衣,一手拿着砍刀,一手拿着手电筒,在前往危房户的路上,将横栏道路的树木、竹子砍断开路。其中一危房户在较偏僻的地方,需要经过农田才能到达,到时已是11点半,“山竹”越来越近。我和村“两委”干部顾不上一切,借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走在细窄的田基上,风力之大,快要把人吹翻到农田里,一个不小心,一脚踩入田边水镇,水没过膝盖,但大家已顾不上这些,尽快确认村民是否安全撤离才是最重要的。
“真是紧张、刺激,真的害怕一个意外,自己就这样‘光荣’掉了。”现在回想当时与“山竹”战斗的情景,真是历历在目啊。
三
有一次,我走访大维德兴自然村贫困户龚世武,他已82岁高龄,因前2个月中风,现在只能坐在轮椅上,由老伴服侍。“世武,你要听阿姨的话,医生开的药,你要准时吃啊,准时吃药,身体才会慢慢变好的……”了解他们家医保报销、生活开支等情况后,我们聊起了家常。走的时候,龚世武握住我的手,说道:“多谢共产党、多谢政府、多谢你们,帮助我们这么多,帮我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扶贫也许对于很多扶贫工作者而言只是工作任务,但是对于贫困户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们的每一个举动,他们都是记在心里的,我们要把每一项工作再做好些,把每一件事情做细一些,把每一项政策落实到位,才能对得起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政策再帮户户能圆丰盛梦,春光又照天天可贵吉祥花。”这是大维村德兴自然村贫困户龚旭日家大门上的一副对联。言语不多,但却流露真情,也许,这就是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感恩和对驻村工作扎实开展的一种肯定。
阳渝叶(左一)了解贫困户种植百香果情况
四
村集体经济薄弱,带动村脱贫能力差,这一直是大维村的棘手问题。大维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决策部署,在大维村开展温氏肉鸡养殖项目和手工花制作项目。我除了协助开展温氏养鸡项目各项工作外,还主动承担了手工花制作项目开展工作。主动对接龙圩区手工花站点,积极寻找村各个点手工花负责人,详细讲解手工花可以给村民带来的收益……站点对接好了,村负责人也找到了,但龙圩区手工花服务站点距离大维村有50多公里,如何出去学习成为首个摆在面前的问题。“我开车载大家出去。”我私车公用,带着村里站点负责人,到龙圩区手工花站点学习制作手工花技术,回到村时,不单单带着技术回来,还带着几个大麻包袋的材料,到村里马上就可以开始手工花制作了。
村里各宣传栏张贴手工花制作宣传海报、村小组长会议上积极推广手工花制作、到村民人多聊天的小卖部介绍手工花带来的收益,扶贫日嘱托帮扶干部入户给贫困户宣传,“手工花制作,可以利用大家工作闲余时间,随时随地地制作,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入……”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宣传的机会,尽力推广手工花制作,因为我知道,这可以为村民、贫困户带来更多的收入,同时通过差价,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
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上,心系群众,对群众倾注更多的耐心和热情,学会与群众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把每一件细微的事情做好、把每一项政策落实到位、把每一个贫困户放在心上,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帮助,正是扶贫工作者应该做的。
脱贫攻坚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户,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除了想尽一切办法帮剩下的贫困户尽早脱贫,还要面对自治区年底“四合一”检查、“十一有一低于”台账整理等各项重要工作,“5+2”“白加黑”于我早已是家常便饭。
我一直用一句话“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来勉励自己,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扶贫的路上努力奋斗!(梧州市纪委监委 阳渝叶)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