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知心人”“抓药人”“联络人”
——记凌云县纪委监委驻发改纪检组组员、驻村工作队员罗启良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0日 17:05 打印

  “退居二线几年了,组织还把我安排到这么光荣的岗位上,虽然辛苦些,但能为扶贫工作发挥余热,能为群众做点事情,我也很开心。”每一天都要应对脱贫攻坚繁冗复杂的工作,52岁的罗启良缺依然保持乐观。

 

  罗启良,男,瑶族,1967年7月出生,1987年参加工作,199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瑶族乡乡长、县直单位正职,2017年任县纪委监委驻发改纪检组组员,2017年4月到下甲镇弄福村协助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深扎弄福村,积极和驻村工作队员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了解民情村风,争当群众“知心人”
  

  2017年4月,罗启良被凌云县纪委监委选派到下甲镇弄福村做驻村工作队员,协助村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弄福村是凌云县深度贫困村,地处高寒石山,人多地少,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贫困人口1308人,贫困发生率62.14%。全村70%为瑶族群众,会说普通话的群众还不到20%,作为一名瑶族干部的他,能毫无障碍地利用方言和瑶族同胞们沟通了解、宣传政策,这项优势让他比别人更快地适应了驻村帮扶干部这个角色的转换。

 

  初到弄福村,他意识到,要把扶贫工作做好,首先要把群众工作做好,要把自己当作“村里人”,要做群众的“知心人”。为了消除村干部和群众对自己的陌生感,他与村两委班子同吃大锅饭,谈村事,常常主动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聊一聊家常,全面了解村里以及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生产及生活。他不断探索群众脱贫之路,理清工作思路,出谋划策并动员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扶贫路上的“知心人”“抓药人”“联络人” ——记凌云县纪委监委驻发改纪检组组员、驻村工作队员罗启良

罗启良(左)正在与贫困户核对各项惠民资金落实情况

  

  “老哥,恭喜你家又添了个孙女啊!”走访到卢世华家,看到卢世华在抱着出生不久的孙女,罗启良乐呵呵的说道。

 

  “好是好,可是儿媳妇又一段时间不得外出打工了,儿子一个人打工养一家人更加艰难了。”卢世华紧锁双眉唉声叹气。原来,卢世华一家加上刚出生的孙女共八口人,他和配偶均年迈,平时靠儿子和儿媳外出务工收入和低保金维持生活。

 

  “没事,你把出生证明、户口本和四个大人的身份证原件以给我,我先给你孙女上户口,然后办理低保给你。”罗启良安抚道。


  因为卢世华不会写字,罗启良自己代写低保申请报告,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讨论通过,及时把申报材料上交到镇里,不久,卢世华孙女的低保金就有了着落。

 

  “终于有个会说我们话的干部了,还经常到我家里来问寒问暖的,有什么事找他说,都会得到满意的答复。”当地瑶族群众高兴的说。

 

  两年来,他不停的往返在扶贫的路上,弄福村脱贫成效明显,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和群众增添了亲情,成为了群众的知心人。

 

  精准把脉,做好群众的“抓药人”

 

  为能给贫困户“精准把脉”开好扶贫“药方子”,他把村情民意调查作为进村到岗后的第一项工作,在这一年多来,罗启良和另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持续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面对面了解每个贫困户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查找致贫原因,摸清“病因”,了解脱贫需求,帮助理清脱贫思路,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根上,彻底拔掉“穷根子”,做好群众的“抓药人”。

 

  2018年7月,在一次走访中,突然下起了大雨,罗启良就近躲到了村里的一户贫困户班氏妈家中,在与班氏妈交谈的过程中,他发现从瓦顶上漏下来的雨水正沿着堂屋的墙角往下流。

 

  “班氏妈,你们家现在这个房子也是老旧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啊,现在国家对你们贫困户有政策,可以让你们易地搬迁,搬到镇上或者县里、市里去住,方便你们打工也可以照看孩子上学,这样不是很好吗?”他拿出了易地搬迁的宣传单正要跟她详细的讲解政策,班氏妈连连摇头说道:“我们不搬,家里两个老人家年事已高,他们不愿意离开村子的,自己想在旧址建新房,但现在就老公一个人外出打工,我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也实在是没有能力,我也不要求起楼房,就建个一层的砖混平房就心满意足了。”

  

  罗启良知道,国家对危房改造也有2万元补助款的,他认真的对照了危房标准,为她填写了申请表,最后经村里评议通过了她家的危房改造申请。很快,班氏妈家的新房就建了起来,在2019年4月份,经过验收,国家发放的危改补助资金也已全部发放到她的账户了。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走访,他多次走遍所有贫困户,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每户的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全村242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一户一个办法”的原则制定脱贫措施,为贫困群众“抓好药。”

 

  以身作则,做好群众的“联络人”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做为驻村工作队员,罗启良首当其冲,站在帮扶队伍的最前沿。在纪委监委的帮扶队伍里,他既是联络员、翻译员又是战斗员,遇到集中开展遍访活动、新的扶贫政策宣传等,他会提前详细地告知每一位帮扶干部要带什么东西、要准备什么资料,就为了不让贫困户耽误太多做工的时间,也为了不让帮扶干部落下太多工作。无论哪位帮扶干部在帮扶中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进行帮助,有些贫困户常年外出打工,家中只有留守的老人,他们只能用方言沟通,于是他担任起了村里“翻译官”架起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的“桥梁”。

  

  他总是不厌其烦的认真向贫困群众宣传了扶贫政策和结对帮扶的重大意义,鼓励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奋斗目标。为了群众了解扶贫政策,确保宣传不留死角。他走村入户,尤其是对年龄大、不识字,有眼睛残疾的贫困户他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用方言耐心讲解扶贫政策,使所有群众都能更好的了解各类政策。

 

扶贫路上的“知心人”“抓药人”“联络人” ——记凌云县纪委监委驻发改纪检组组员、驻村工作队员罗启良

罗启良(左一)向瑶族贫困户宣传讲解国家最新的惠民政策

 

  “老哥,你女儿韦春荣初中毕业有什么打算?成绩很不错啊,读高中还是读卫校?”罗启良到残疾人户韦永玉家中,与户主攀谈起来。

 

  “她想读高中,可是我64岁了,还是个残疾人,走路都不方便,也做不了工,没有能力供她读书了,我都想招个女婿,让他们给我养老了,但女儿死活不愿意啊,你帮我劝劝她吧。”韦永玉很无奈的说。原来,韦永玉老人是个残疾人,老伴去世多年,自己拉扯女儿长大成人,看到自己年迈体衰,为自己的晚年感到忧愁。

 

  “老哥你放心吧,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建档立卡户的高中生每年补助2000元,一等国家助学金每年3500,不用你花钱,而且,你获得A类低保、重护补、退耕还林、产业奖补,年收入过万了,你生活没问题了,有什么困难还有党委政府领导关心....”罗启良耐心的开导韦永玉。

  

  多次开导后,韦永玉终于让女儿去高中就读,经过申请,韦春荣如愿获得一等国家助学金,而且成绩优异,韦永玉心中的石头总算放下来了。

 

  “他几乎每个周都会来几次,问我有什么需要,有什么想法,还告知我们很多的政策,他来的多了,我的狗都不叫了。”韦永玉乐呵呵的说。

 

  在这一年多的驻村期间,多少个周末,罗启良骑着他的踏板车风里来雨里走,群众工作做到位了,群众的收入增加了,不少群众如期脱贫了,2019年脱贫 52户276人之后,弄福村只有27户共126人尚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从62.4%降到5.84%,预计2020年年底降至3%以下,实现全村脱贫。可是多少心酸付出的背后,又有谁知道罗启良的妻子已经疾病缠身不能自理一年多,可是为了脱贫攻坚工作,他只能尽量兼顾,不能面面俱到。

  

  “照料家庭和扶贫工作两边跑,真的不能兼顾,平时工作加班加点很多,还好我小孩很有孝心,我妻子也很理解我,我知道自古忠孝两难全,作为一个党员,使命在肩,我会继续奋斗下去。”罗启良红着眼对笔者说。


  扶真贫、真扶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罗启良与广大的一线扶贫干部一样,甘心做群众的“知心人”“抓药人”“联络人”,把群众点滴之事当成自己心中的大事,把党的阳光雨露普洒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凌云县纪委监委  黄清明  祝琴心)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