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母亲的“唠叨”
母亲已去世好几年了,可每年清明节回老家给她扫墓,当我们几个孩子除完草、培好土、摆祭品,点完香……我便默默地站在老人家的坡头前,想起她那曾经的“唠叨”。
母亲是个大字不识、却很有远见的乡下女人,18岁便嫁给了父亲,但父亲却在我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身为大队干部的他,为扑灭一场集体林地山火,抛下我们走了,是母亲一手将我们6兄弟姐妹拉扯大。母亲偏好“唠叨”,让不谙世事的我老觉得烦心,甚至经常和她顶嘴。现在想来,作为儿女实不该啊!每当想到这里,一种不安与内疚之感便油然而生。
记得上小学那时,母亲对我“唠叨”的多是些要听老师的话,要认真完成作业,团结同学,不打人,不骂架……之类的。到中学后,我开始懂事了,她的“唠叨”里更多的是鼓励:妈没什么文化,不知怎样去教育你,要靠你自己自觉;要尊敬老师,热情待人,手脚要干净……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争取以后成为“公家”的人。
有一年冬天,很冷,我从学校借来的被子很薄,晚上常冻得几乎无法入睡,于是特别渴望能有条棉裤穿着入睡。一天中午,同宿舍低年级的同学在河边篱笆上晒几条棉裤,我眼红了,趁他午休偷走了其中一条,藏在被子内,晚间下蚊帐才拿出来穿过夜,翌日一早再藏回。临近放寒假的一天,母亲到县城附近走亲戚,顺路来学校看我,当她动手帮我拆洗被套时,发现了我的“秘密”。等放学后,母亲把我叫到河边,狠狠地打我一巴掌,很用力,我的脸很疼,眼泪哗啦啦下来了。我把偷同学棉裤一事告诉了她,母亲听后,泪水也在他眼眶里打转,她轻抚着我的脸,低声对我说:“孩子,妈经常跟你说,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更不能偷啊!那是犯法的,古人讲小时偷针,大时就偷金!使不得啊,孩子!”当晚,母亲去借堂哥一些钱,第二天买了件新棉裤,领着我到那同学面前,把新棉裤还给了他……此后,我再也没犯这方面的错误。
我参加工作后,不论在乡下、小镇还是到百色市,母亲对我们兄弟几个的 “唠叨”仍没有间断,反而越来越多。我们兄弟几个都完成中专或大学学业,并都找到工作,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工作实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母亲知道后,都为我们高兴,此时她脸上所有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每次我们回老家或她到城里帮我们带小孩,她老是说,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官只是一时的荣耀。你们是农民的儿子,经过努力,如今当干部了,吃“公家”的饭了,要珍惜啊!
谁都明白,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是件令人欣喜的事。母亲却不是这样认为,她常说:你看,你看,哪个哪个的小孩当大官了,因贪污受贿挨劳改了,多不值啊!你们不能这样做。妈不求你们荣华富贵,只求你们平平安安就好。听着母亲的“唠叨”,感到母亲的善良和高尚。
在母亲的“唠叨”下,我们兄弟几个一直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工作。
如今,母亲和大山一道永远沉睡了,可她那曾经的“唠叨”依旧在耳呼回响,那样的清晰,叫人思念!(百色市右江区供销社 梁伟)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