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萍:执笔仗剑纪检“军”
刘玉萍,人如其名,玉洁冰清,清爽的短发,笑容爽朗,坚定干练,是融安县纪委监委预防宣教室副主任。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更没有令人炫目的光环,但却成为柳州市纪检监察系统的宣传“标兵”。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奋战在党风廉政建设宣传第一战线。她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用好笔头传递党的声音,用镜头宣传廉洁文化,用心传递正能量,默默耕耘、倾情付出。
2018年,刘玉萍组织报送纪检监察外宣稿件在市级以上媒体共发表156篇。其中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纪检监察网站等国家级媒体发表6篇;在《广西日报》、广西纪检监察网站等自治区媒体发表40篇,在《柳州日报》、市纪委监察网站等市级媒体发表110篇,持续加强宣传引导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工作中五县一区外宣上稿排名第一。
刘玉萍在修改报送纪检监察外宣稿件
开启“恶补”模式成功逆袭
“我之前在办公室工作,到宣教室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压力挺大的。”提起刚接手宣教室工作时的状态,刘玉萍感慨地说道。
压力即是动力,面对困难,她不服输更没有退缩。
不能熟练掌握纪言纪语,也不熟悉外宣稿件的写作技巧,无从下手的刘玉萍迅速开启了“恶补”学习模式。她找来《中国纪检监察报》《党风廉政教材》等刊物认真翻阅,细心研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自治区纪委监委、市纪委监委等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刊发的宣传稿件,学习如何选取角度,如何谋篇布局和写作用语等,并尝试自己写,多写多练,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2019年2月,中国纪检监察报开设“扶贫手记”栏目,讲述纪检监察干部帮助老百姓脱贫的动人故事。看到这则消息后,刘玉萍心里很是激动,这不正是宣传融安县纪检监察干部履职尽责、在扶贫一线无私奉献的好时机吗?但她仔细一想,不免有些打退堂鼓,“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要求太高了,之前花了大量精力撰写的稿件都没有被采用,这次会不会也是‘杨白劳’?”
“写!不写怎么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不写怎么知道不行?之前学习了那么多优秀的稿件,要把它转换为自己的东西才行。”刘玉萍暗下决心,一定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说干就干,她立刻向分管领导、室主任汇报,决定将“扶贫手记”的采写对象定为融安县纪委监委派到乡镇担任第一书记的纪检监察干部。为了将故事生动的展现出来,刘玉萍做了大量工作。她一边细读刊发的扶贫手记,研究写作特点,一边与第一书记本人深挖细节,并借鉴之前学到的写作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入手,主抓第一书记帮扶的事迹以及贫困户不愿脱贫的细节。为了确保一些细节不出错,语句不错漏,刘玉萍多次与第一书记沟通,还亲自到第一书记所在的乡镇进行采访,与第一书记一起工作,一起学习。
“那几天我的微信运动排名几乎都是第一,运动步数都达到上万了。只有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感受和体验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才能写出更贴近事实本身、感人至深的好作品。”刘玉萍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篇经过不断打磨,不断修改,并且连续加班好几宿的作品新鲜出炉了。稿件报送以后,最终得到了《中国纪检监察报》的采用,看到稿件刊登出来的那一刻,刘玉萍激动得要跳起来,开心的同时她更感激自己的坚持与付出。这篇稿件通过朴实的语言、接地气的语言,讲述了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贫困户从不愿脱贫到主动申请脱贫的转变,见人见事见细节的展现出纪检监察干部在脱贫攻坚战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她也因此成为了柳州市纪检监察系统从事宣传工作的同仁们竞相学习的榜样。
刘玉萍开展入户走访
“没有什么是一碗螺蛳粉搞不定的”
“没有什么是一碗螺蛳粉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碗。”刘玉萍常常笑着说。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她一头扎进工作中,加班成了工作常态。她常常为了节省时间,匆匆吃完外卖螺蛳粉后又继续投入工作中。为了提高稿件质量,编撰每一条外宣稿件,她都要字斟句酌,提请领导修改审阅,经多次提炼后方才上报。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
有一次,接到市纪委宣传部的约稿通知,告知自治区纪委监委紧急约稿一篇关于精准问责的稿子,需要融安县提供相应的案例材料。接到通知时已快到下班时间,稿子要求第二天上午8点上报,时间紧,任务重。接到任务后,刘玉萍来不及跟家人打一声招呼,便马不停蹄地到相关业务室了解情况,收集素材。通过与同事们认真的分析讨论,写作对象迅速确定了下来。翻阅卷宗,提取信息,撰写稿件,一气呵成。然而,在与同事再次研究撰写要求以及反复推敲后,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故事性不够强,于是第一稿很快就被否定了。她立马调整状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当修改好的稿子提交给领导审核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
一篇稿子要想得到上级的采用,反复修改校对是必不可少的。果然,领导对稿子又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放下手中还未来得及吃完的已经冷掉的螺蛳粉,刘玉萍又一头扎进稿件的修改工作中。这篇稿件字数虽然不多,但以刘玉萍一贯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她并没有半点马虎和放松,反复推敲,一字一句打磨,一次,两次,三次……当稿件修改好后,已是凌晨1点多了,安静的办公室楼道和明亮的灯光都是她辛勤劳作的见证。
在自治区纪委监委和市纪委监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这篇稿件被《人民日报》采用了。想着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刘玉萍百感交集,喜极而泣。这是她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撰写的稿件成功登上《人民日报》的舞台,她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了。
自己工作做好了不足为奇,能带动整个纪检监察系统的宣传工作才是王道。为了破解人手不足、信息不畅等问题,刘玉萍大胆的提出了成立纪检监察宣传队伍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分别组建了机关“突击队”、乡镇“小分队”,利用每个骨干队员对自己业务熟悉的特点,及时有效的挖掘信息资源。她与分管领导、室主任研究上级的有关文件,建立了多项机制,极大地激励和调动大家撰写稿件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整体提高该县纪检监察工作写作水平,她还建议采取相互学习的原则,按照由一方提供素材,另一方帮助修改,共同完成一篇稿件。这样不仅提高了稿件质量增加了上稿率,还锻炼了大家的写作水平,促进该县纪检监察宣传工作的全面提高。
刘玉萍被评为2018年度全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荣誉证书
在润物细无声中彰显初心
“看刘玉萍写的文章,特别是案例剖析,写得太深刻了,为我们打好预防针,涂好防腐剂,很是受用。”身边的朋友这样评价刘玉萍的工作。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是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条消息、一份宣传材料,到一部警示教育片都是厚植廉洁文化土壤、传播廉洁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契合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像春雨般润物无声,却又深入人心。
刘玉萍明白,只有抓好教育,才能做好查办案件工作的后半篇文章,才能发挥综合治理的功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每一个腐败案例都是鲜活的反面教材。要用好每一个反面教材,让更多的同志以案为鉴、汲取教训。为此,刘玉萍经常翻阅典型案例,撰写剖析文章,通过字里行间,全面深入分析腐败分子的犯罪轨迹和心路历程,为广大党员干部打好预防针,涂好防腐剂,让全面从严治党精神深入党心民心。
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她都会在该县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清廉融安”上发布节前提醒,进一步严明作风纪律,提高廉洁意识。协助室主任协调各单位各部门不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大会,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根据庭审案件的案发领域和案件性质,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系统的干部职工旁听庭审,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营造了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刘玉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手中的笔,向社会传递了纪检监察的“好故事”、传播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好声音”,践行着实现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使命,在与文字的“刀光剑影”中实现人生价值。2018年,刘玉萍被评为柳州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年度考核为优秀。在成绩面前,她没有停步,而是继续谱写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工作新篇章,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用纪检监察干部的一腔热血,昭示一名纪检宣教人始终不变的“初心”。(柳州市纪委监委 梁 璇)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