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 脱贫要有智
从2016年7月起,根据委机关安排,我联系帮扶横县南乡镇高义村委平塘村5户贫困户,在联系帮扶这三年多时间里,我与他们一起,在脱贫摘帽的路上,奋斗着,收获着,已有4户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尚余1户,今年也即将“摘帽”。近来我再次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回顾三年多的帮扶工作,心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扶贫先扶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要真正帮扶到位,首先思想上的帮扶要做到位,帮助贫困群众找准制约自身发展的思想“穷根”,让他们明白,一味的依赖党委政府“等靠要”,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久,唯有激发其自身“我要脱”的内生动力,不要苦熬要苦干,靠自己的双手,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的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辛勤劳动早日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当年初次走访贫困户李利康、李海康两户,兄弟俩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正值壮年,没病没痛的,怎么会穷困成这样?通过了解,他们的想法竟然是,脱贫了原本享受的那些政策就没有了,还不如不脱贫。在得知他们兄弟俩都还有儿子尚未成家,我决定从这点入手,阐明利害关系,告诉他们如果还是继续着戴贫困户这顶“帽子”,没有哪个爹娘会放心让自家闺女嫁到一个贫困户家里。我说,如果再不好好借助好政策,争取快脱贫,将来孩子非得怪罪他们不可。
我的一番话触动到他们了,最先表态要进行危改的是弟弟李海康,2018年底,他打电话给我告诉他房子已经建好了,一家四口有了基本的住房保障,他也重新种起了2亩水稻,一年再养上两批鸡鸭,一年的产业补贴有两三千块钱,加之儿子外出务工也有一定的收入,他对比了一下脱贫摘帽的条件之后,主动要求我入户开展脱贫摘帽“双认定”,把贫困户这顶“帽子”摘掉。在接下来的日子,我趁热打铁,以弟弟李海康为例子,说服了哥哥李利康在2019年5月份完成了危房改造,把住房保障这一大难题给解决了,加之他有两个小孩外出务工,脱贫摘帽也有了可靠保证。
脱贫要有智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物质的贫困或许只是一时,但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将影响一生。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傍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有质量的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才是彻底摆脱贫困、改变自身命运最好出路。
我的另一户帮扶对象李家强户,一家五口人,夫妻和三个小孩。三年前,大儿子正在读初二,最小的还在读小学,李家强长年外出务工,妻子林德芳因为患有慢性病,没办法干重活,田地也丢荒了,只能在家里照顾小孩,家里的经济负担十分重。在聊天过程中,林德芳跟我提到,大儿子李中正不想再去上学了,想出来早点找工作,帮家里分担一点。年纪小,没文化没技能,出到社会不仅难找到工作,甚至容易染上不良的嗜好。经过了解,知道李中正有想去学修车的想法,于是我做通她母子的思想工作,李中正同意读完初中,再去县里读职校的汽修专业。
今年9月份,我下去开展扶贫产业验收,林德芳跟我说到,李中正已经在学校安排下去外地实习了,虽然工资少,但已经学会了一门技术,将来出门找工作也更加容易了,他的弟弟妹妹现在读初中,学校有营养餐、学杂费减免,家里面的负担减轻了不少,爱人李家强返乡,承包村里面的鱼塘养鸭、养鱼,生活在逐步改善,日子越过越好。(横县纪委监委 黄忠明 )
编辑:杨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