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月尚廉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又将至。
中秋赏月,是永恒的主题。月亮之于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是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清·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秋日…… 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记录在清朝时的苏州农村,女人们在花好月圆时节,呼亲引朋,在月光下徜徉,直至黎明“走月亮”的风俗。
月亮还代表着思念,象征着团圆美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日,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苏东坡怀念子由,吟诵出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末年,刘辰翁《水调歌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将中秋节的团圆内涵从一人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国家层面,诉说着对收复故国的渴望。
月光纯净、皎洁,还是清廉的象征。清代大清官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任知县,因为民请命,赈济灾民,得罪了豪绅权贵而被罢官。他离开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仅一个书童为他挑着两箱子书同行。包拯是人们心目中最公正廉洁的大清官,其黑脸、额头上一月牙印的形象深入人心,关于他的戏曲、电视剧也多以此形象示人。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包拯是一白面书生,其头上的月牙印子来源于人们的想象,而且关于这印子还衍生出很多故事,比如,传说包拯白天在阳间断案,晚上则在阴间断案,而额头的月牙,就是他行走在阴阳两界的标志。
可以说,月亮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华民族对月球的向往与崇敬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演绎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天狗蚀月、吴刚伐桂,等等。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拖着奔腾的火焰把承载了华夏儿女飞天梦想的“嫦娥一号” 送上暮色四起的夜空,“嫦娥奔月”的传说变为现实。
曾几何时,一些人妄自菲薄,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是如今,“四个自信”深植国人内心。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掷地有声——“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自信的底气之一,来自于反腐败斗争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共产党以无私的斗争精神,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铁腕反腐、正风肃纪。反腐败斗争的态势,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蔓延势头有效遏制,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心民心极大凝聚。
还记得,前些年,每每临近中秋,月饼市场异常火爆,各种高档豪华月饼层出不穷,锦缎礼盒、红木盒、水晶玻璃盒,鲍鱼、鱼翅馅料,高档洋酒、有金项链、钻石、金首镯配饰,等等,出奇的多、出奇的美、出奇的贵。谁都清楚,几百上千元乃至几千元、上万元一盒的月饼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消费、有必要消费的,“醉翁之意不在饼”,小小月饼成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攻城掠地、“搞定”各种不正当关系的“手榴弹”、“炸药包”,成为实实在在的腐败新道具。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破题开局,发出了“月饼禁令”,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一件小事一件小事抓,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抓,着力整治节日期间不正之风,通过“小切口”推动了“大变局”。现在,月饼作为寄予思念与亲情的文化价值正在回归,风清气正过廉节已成为共识。
两袖清风赏明月,全家团圆共婵娟。中秋月圆,清辉盈门,愿每一位游子都归来,愿每一个家庭都团聚,母亲端上最后一盘菜,解下围裙,笑意盈盈,父亲拿起杯子斟满了酒,天涯共此时,酒不醉人,人已自醉。(南宁市纪委监委 谢倩云)
编辑:杨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