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贪腐还需发挥莲叶的“自洁效应”
周末,为家里装修选购材料,发现目前市面上流行一种模仿莲叶“自洁效应”而制造出来具有“自洁”功能的瓷砖,污物掉落在上面不会渗透进去,只需稍加擦拭便可干净如新,这不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探究其中奥妙的过程中心生诸多体会。
莲叶为什么会有自洁功能?因为莲叶看似表面光滑,但叶面上却布满了无数微小的凸包,凸包之间又满是密集的绒毛,这些绒毛不但可以将尘埃挡住,还能像一道关卡一样将雨滴拒之门外,任何的雨水都不能渗透到叶片的细胞里,当水滴滑落,莲叶依旧干净清爽。莲叶的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菌的入侵还有着特别的意义,假若有病菌掉落在叶面上,绒毛就会将其悉数挡住,下雨时随着雨水被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菌也是无法生存的。这就是莲叶的“自洁效应”。
莲叶的“自洁效应”实则可借鉴到反腐领域。小到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大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态,“自洁”都是遏制贪腐的关键所在。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捷报频传”,“老虎”“苍蝇”纷纷落马的新闻见诸网络报端,纵观这些贪腐案件,无一例外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小节到大错的演化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好自身的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底线,切实做到守纪律、守规矩、知敬畏,做到严于律己、严谨处事、谨慎用权,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以“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定力拒斥利益的附着、金钱的渗透,以此打造如莲叶表面般的“保护层”,时刻保持“自洁”的能力,做到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贪污腐败是寄生在党和国家肌体上的“毒瘤”,一日不除,则党不纯、国不泰、民不安。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仅201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3.8万件,处分62.1万人(其中党纪处分52.6万人);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51人,厅局级干部3500余人,县处级干部2.6万人,乡科级干部9.1万人,一般干部11.1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39万人。这一组数据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六年的不断努力,刹住了吃喝请送的歪风邪气,破除了贪污腐化的沉疴痼疾,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和国家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发挥着“自洁效应”,不断净化的政治生态在人民群众心中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党逐渐意识到要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治标走向治本,从“拔烂树”“治病树”到培育健康“土壤”,必须建立起一系列立足根本、着眼长远的制度措施,扎牢制度之笼。十八大以来,从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党员干部努力践行的高标准,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划出纪律底线;从出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范和强化党的问责工作,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党内法规建设的步伐在不断的加快,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在接下来的漫漫反腐路上,这一项项党内法规就如同莲叶的一个个自洁功能,严阵以待随时准备阻击“腐败病菌”的入侵,时刻保护党员干部不“生病”、党和国家的形象不受损。(河池市宜州区纪委监委 韦妮宁)
编辑: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