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区:端午节话廉洁包“廉粽”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4日 10:32 打印

  又到一年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端午节到来之时都会包上一筐喷香的棕子,以此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其实质是对廉洁文化的一种崇拜。据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屈原的诗歌中有着大量的廉洁文化内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达了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人生态度;“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表达了他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表达了他执着坚韧的抗争精神。屈大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身体力行倡导廉政的人,我们以粽子纪念他,也是因为粽子用碧绿的箬竹叶包裹着洁白的糯米,扎出棱角,取做人“清清白白、爱憎分明”之意。


  今天,就让河池市宜州区纪委监委的干部们和您一起包上一筐充满“廉”味的粽子吧。


  第一步,清洗“廉”叶。制作粽子的箬竹叶只有清洗干净,让粽子烹煮后保持浓郁的清香。作为党员干部也要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只有常常检视对照,才能“去污除垢”,做到自警自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第二步,泡好“廉”米。没有经过清水浸泡的糯米烹煮出来的粽子口感干硬、品质不佳,没有经过廉政思想浸润的党员干部也是内在空虚、思想松懈的,党员干部只有自觉接受廉政教育,不断强化廉洁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才能抵制不正之风,永葆清廉本色。


    第三步,填入“廉”馅。一颗香气满溢的粽子必定要填入质量上乘的内馅,一名能出色履职的党员干部也一定要有丰富的内在,只有热爱学习、勤奋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特别是把廉洁从政相关规定的学习自觉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才能不断提高素质、提升内涵。


   第四步,扎上“廉”绳,绳子扎得紧粽子在烹煮的过程中才不会散,党员干部的纪律“红线”拉得紧才能守得住纪律“底线”,党员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不该吃的饭不吃、不该去的地不去、不该办的事不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做好上面四步,一个个棱角分明的“廉粽”就包好了,正所谓端午粽香香满堂,清正廉洁记心上,品粽千年祭屈原,廉情自古美名扬。(河池市宜州区纪委监委  韦妮宁)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