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4月16日,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
其实,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便指出,按照扶贫十年规划,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多次针对如何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如何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增强内生动力,促使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办法。比如,要把脱贫攻坚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着重加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入村入户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又比如,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必须下大气力抓好。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多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表明中央就是始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上,放在老百姓的身上。假如连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又谈何摆脱贫困,谈何一同奔小康?汉代桓宽在《盐铁论》中提到:“赋省而民富足,温食饱衣,藏陈出新”。放到如今社会来理解,就是国家要出台优惠政策,为困难百姓解忧,动员和促使老百姓勤劳致富,确保“丰衣足食”。“温饱”问题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第一步,也是体现共产党好和社会主义制度好的最基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不好,老百姓直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现实生活中,导致贫困的原因五花八门,而解决“两不愁”问题并不难,但是我们不能把贫困简单地理解为缺吃少穿的“温饱”问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三保障”才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如果仅仅局限于一时的表面上脱贫,却忽略了“因学”“因病”问题,很容易使脱贫户再次返贫。高昂的教育支出和繁重的医疗负担,才是真正压在贫困群众心坎上的石头,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是解决贫困的“症结”所在。所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主要的目的在于要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脱离困苦的环境,寻找脱贫的途径,给他们提供更多能力和机会,尤其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身体素质和教育水平,变“输血”为“造血”,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改变思维,主动寻找有效而持久的致富路子。
国家在脱贫攻坚中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尤其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各种惠民项目和资金越来越多。如何精准把握,具体落实,真正将“两不愁三保障”相关政策兑现到位,确保相关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切切实实的将每一分钱用到贫困户身上,才是重中之重。如,在“两不愁三保障”相关项目实施、资金发放过程中还容易发生不平衡情况、不廉洁情况,有的把项目资金发放作为“人情”优亲厚友,作为“筹码”搞利益输送,有的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重点不突出、损失浪费,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不切实际,劳民伤财,有的甚至还有挪用、私分、侵占项目资金现象。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制度之间关联性不强,一味地重审批、轻监管。“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在“两不愁三保障”工作上,职能部门责任重大,要有担当和负责的态度,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保障“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就要聚焦突出问题,拿出过硬举措,就要干部群众齐动员、真用心、勤奋斗,就要端正态度、转变作风、改进方法,就要加强督导检查,严肃追责问责,把惠民政策和“两不愁三保障”项目资金不折不扣的落实好、落实到老百姓身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两不愁三保障”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和社会文明。(资源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 钱开胜)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