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 真心为民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有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近日,品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中的金句,让我如品一杯浓郁香醇的香茗,清香逸远,经久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的重要论述,字字饱含真情,句句浸透真理,是指导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要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用我所长,尽我所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民情怀不能缺。“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之为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这样说道。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这句古语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户的牵挂,对人民充满热爱的为民情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不仅仅是帮扶干部的光荣使命,更是每一位党员的使命担当。“他们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深入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更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爱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心系贫困群众,把个人前途命运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理想信念不能移。悠悠天下事,扶贫为大事。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是众心所向,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奋进的动力。如今,我们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冲刺阶段,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到两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把“两个维护”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坚定不移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深刻把握好脱贫攻坚的正确导向,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帮助贫困群众真脱贫,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施策不能少。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比作“绣花”功夫,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中国减贫道路。“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中国精准扶贫的策略也吸引着国际社会的目光。2018年6月,老挝国家主席本扬率团来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专程学习中国精准扶贫的经验。作为脱贫攻坚中的一份子,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不仅要领悟“精准”之道,把理论付诸于脱贫实践,更要从中领会精神实质,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担当,把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担当不能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面对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讲责任敢担当,不能只停留在嘴上,必须要落实在行动上。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扶贫职责扛在肩上,把扶贫任务抓在手上,立即行动起来,在脱贫攻坚战中主动作为、勇担重任,撸起袖子加油干,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在扶贫工作中争先创优,勇做先锋,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脱离贫困,民之所盼;全面小康,民之所向。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带着感情、带着智慧、带着责任、带着担当投身到这场历史空前的脱贫攻坚战中,为如期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平南县纪委监委 杨慧萍)
编辑:李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