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父亲驻村扶贫——记来宾市武宣县通挽镇花马村第一书记彭渊

来源:《党风廉政教材》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7日 10:31 打印

  来宾市武宣县通挽镇花马村,俗称“山那边的村”,因位于两座山之间,要进此村必须穿越一座山,故而得名。听说村里有一位第一书记从大城市来到穷乡僻壤的花马村,而且带着瘫痪的父亲开展扶贫工作。


  笔者走进通挽镇花马村办公楼,推开驻村第一书记彭渊的房间,眼前的温馨一幕让人感动:彭渊手拿水杯将温开水送到父亲嘴里,坐在轮椅上的瘫痪的父亲享受着儿子的关爱。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张办公桌,两张简易的床,这就是两父子的住房。


  要脱贫先修路


  彭渊是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干部,2015年10月被选派到武宣县通挽镇花马村任第一书记。


  “彭书记,我们石座屯有一条到隔壁安村的路是泥沙路,长达2公里,遇到下雨天,路上到处积水,出去干活和赶集非常不方便。路难走,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进来!希望你能够想办法硬化一下这条路。”花马村石座屯村民覃汉学说。


  覃汉学素来以敢说敢做出名,在群众心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彭渊刚到石座屯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时,覃汉学将藏在心底的话说了出来。彭渊一边听,一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日记本,在本子记下:“石座屯覃汉学希望扩宽和硬化石座屯到安村的路。”


  花马村由于人多地少,人均不到5分地,行政村资源缺乏,村里的群众大都靠外出务工来获得收入。


  2017年11月,彭渊向有关部门多次汇报和申请,获得财政涉农资金160万元,用于花马村的道路升级改造和行政村内巷道路建设。


  钱虽然申请下来了,却遇到了棘手事儿。由于这条道路的宽度以前只有3.5米,长度1.6公里,现在升级扩宽到6米,新征土地约2亩左右。村里的大部分群众很配合,愿意置换出自己的土地来进行道路扩建。然而,花马村花马屯的农户石某某就有很大意见,因为需要占用他家约3分地,而且这3分地离他家很近,方便他耕种:“为什么要占用我的土地呀?本来我的土地就少,我要求村里赔钱……”


  彭渊几次到他家走访,做他的思想工作,但是他都不同意。2017年11月20日傍晚,彭渊发现石某某正在地里摘收玉米,因为腿残疾,很不方便。彭渊叫了他邻居帮他一起摘收,并送到他家里。彭渊和邻居的帮助,使石某某非常感动。彭渊顺势对他说:“村里面的路通了,路宽了,村里的群众去种地或赶街就方便啦。你看嘛,今天村里的邻居们看你收玉米不方便,都愿意来帮你,都把你当自家人啦。你就把土地置换出来,以后方便大家,方便邻里乡亲嘛!”


  石某某终于同意了置换土地。“好事多磨,我做思想工作没有白费啊!”彭渊如释重负。


  两年来,彭渊协调解决了石座屯到安村、花马屯到进步屯、进步屯到安村等道路硬化共计15.1公里;解决了花蒙屯、禄化屯、花马屯、石座屯的水渠新建共计5.2公里;铺设水管和建设净化设施,解决了进步屯的安全饮水问题;解决了花马村委的办公楼装修和购置办公家具问题。他还争取安装了太阳能灯70盏,用第一书记工作经费购买室外健身器材32件。上述项目粗略合计,他向有关部门和后盾单位争取资金达500万元以上。


  “自从彭书记到了花马村,村里新硬化了很多水泥路、水渠,新建了综合文化楼,装了太阳能灯,买了健身器材,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我们非常感动。”花马村村委主任韦红梅说。


  推行“党建+基地+贫困户”模式


  花马村是“十三五”三类贫困村,全村1353户4510人,贫困户262户1006人,2016年脱贫84户377人,贫困户发生率21.11%。该村还没有特色产业,没有集体经济,这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硬骨头”。彭渊多方取经,因村施策,以党建为引领,把基层党建与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行“党建+基地+贫困户”养殖脱贫模式,发展产业扶贫,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以抓党建为契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花马村老党员多,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党组织生活不能正常开展。在彭渊的自荐下,经县、市组织部门上报批准,2017年3月花马村被确定为自治区村“两委”换届选举试点村。彭渊认真开展各项选举工作,物色组建新的村“两委”班子,注重从年龄、学历、性别、地域分布等方面予以平衡。在精心的谋划和组织下,同年4月25日,花马村党总支部换届选举党员大会圆满结束,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花马村党总支部班子成员。


  ——抓产业,促增收。2016年4月,花马村进步屯村民黄正韶、黄正茂找到彭渊说:“彭书记,我们想要发展黄沙鳖、大闸蟹和生猪养殖,希望你给点意见。”彭渊听后,非常开心,因为他早就想利用进步屯和大新屯的100余亩荒芜土地以及花马村的优质水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经通挽镇党委、镇政府同意,彭渊开始谋划征地工作。要想利用这块土地,还得要发动群众,同意出租土地。为此,彭渊和黄正韶、黄正茂商议决定,以先富带动后富,以示范引领作用来进行推进养殖业发展。在通挽镇的指导下,基地先成立党支部,发挥支部的引领作用,来吸收群众加入产业发展中,特别是吸引贫困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贫困户可以土地、劳动力、信贷资金入股。后来,彭渊入户宣传发动,并详细讲解产业基地的发展步骤——先成立党支部,然后再成立养殖基地,再成立合作社,进而进行分红。


  “2016年7月5日那天,天气非常热,彭书记依然带着我们在田里丈量土地面积,说土地面积一定要准确,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我为他的敬业精神感动。”回想起当时的工作情景,进步屯村民韦英仁记忆犹新。


  “2016年5月通过引进湖南正大集团的养殖技术,在花马村一座山脚下创办了花马村丰源生猪养殖基地。目前,我村已经成立了黄沙鳖、大闸蟹、生猪养殖合作社,共计吸收166户贫困户入股。”


  说起发展扶贫产业助农增收,彭渊如数家珍。


  扶贫济困暖民心


  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的日子里,该村贫困群众让彭渊牵肠挂肚。


  “感谢彭书记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参加了技能培训,学习到了一门技能。”花马村村民黄俊钦说。黄俊钦因为家庭变故,父母先后离世,4岁时成为孤儿。了解他的情况后,彭渊2017年6月到他家动员他参加贫困家庭“两后生”(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职业培训,9月份到来宾市技术学校学习计算机专业,每月享受到550元的生活补贴。


  花马村特困户覃祖芬的爱人和三个孩子身患残疾,原来住的20平方米土木结构房子已经成危房。彭渊帮助他家申请获得危房改造资金4.4万元。2017年4月,建起了60平方米砖混结构房子,一家人高高兴兴住上了新房。“感谢彭书记的帮助、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住上了新房子。我心里暖烘烘的!”覃祖芬感激地说。


  “自从彭渊到村当第一书记后,他就一直想着为村里的贫困孩子寻求社会力量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村委主任韦红梅说。2016年1月,彭渊经在深圳工作的姐夫介绍,结识了深圳市罗湖区恒善义工协会吴会长。通过微信进行联系,彭渊把村里的情况做了介绍,并统计村里的贫困家庭学生情况,不久吴会长一行就自费开车,带上慰问品和现金,不辞劳苦地驾车500多公里来到了花马村。他们到村里的贫困群众家里进行走访,并同贫困学生签订资助协议,每学期提供300?—1500元不等的资助。


  孝老爱亲赢得口碑


  彭渊还未成家,母亲已病逝多年,他担负起了家庭的诸多重担。他孝敬父亲,带父扶贫,让人肃然起敬。


  2015年10月1日,他的父亲在一次特大车祸中严重受伤致瘫痪。2016年1月,为了照顾父亲,他把父亲从四川省巴中市转到南宁市进行治疗。经多方求助医生和筹集资金,在辗转了几家医院,进行颅骨修补、脑积液分流等6次手术后,他的父亲身体状况才有所好转。在父亲长达1年的治疗时间内,他顶着繁重的工作和经济压力,坚持救治父亲,不言放弃。“以前由于工作离家太远,没能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2017年,我决定带着父亲下乡搞扶贫,忙中挤出时间,好好照顾父亲,弥补多年来的孝道缺失。”彭渊说。


  父亲出车祸后,在医院共计花费近50万元,由于肇事者没有钱支付医药费,高昂的治疗费压得这位第一书记喘不过气来。


  彭渊带父亲到乡下后,由于村委的居住条件简陋,饮食没有规律,父亲刚来不久就感冒了,同时导致了他多年的牙病发作,连吃饭都很困难。2017年8月10日的23点,天下着雨,父亲牙病发作非常厉害,脸都肿起来了,不停地呻吟。彭渊看了很心疼,在村里去医院也不方便。村医也休息了,怎么办?情急之下,彭渊跑到村医韦保同家,让他开了点西药,给父亲吃了。然后,彭渊一遍又一遍地给父亲用热毛巾捂脸,按摩手指的穴位,这样才缓解了他的疼痛。


  由于父亲生活不能自理,为了不耽误工作,彭渊每天起得很早,中午下班不休息,照顾父亲的起居和饮食。下午下村回来后还扶着父亲散步、洗衣服、煮饭,半夜起来为父亲换掉尿湿的裤子。尽管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体力严重透支,但是他都咬紧牙关,挺过去了。


  “在我带父亲驻村开展扶贫工作期间,自治区、来宾市驻武宣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武宣县领导先后到花马村慰问了我的父亲,带来了党委政府的关怀,我感受到了组织带来的温暖。”彭渊说。


  彭渊对父亲不离不弃,带着瘫痪的父亲,坚持在通挽镇花马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他的青春在基层锤炼中得到升华。是啊!一个对父亲有孝心的人,一个对困难群众有爱心的人,他一定明白自己肩负的重担,他一定会勇敢地担当起来,无怨无悔,尽心尽职……(武宣县新闻中心 李干金)

编辑:严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