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政治意识,坚守责任担当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学习是行动的先导,夯实政治担当意识必须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期、决胜期,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为我们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更好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方向指引和行动遵循。通过对《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这本书八方面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入系统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我有以下的学习体会。
决胜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决不松手。习近平总书记说:“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43页)。一言道出脱贫攻坚的人才队伍保障重要性。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关键在队伍的作风面貌。扶贫队伍的作风建设直接关系推动扶贫工作的精神状态和成效。因此,对扶贫领域的作风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寸不让。要坚持把作风保障摆在首位,对扶贫领域的作风问题加大查处力度,该通报的通报,该免职的免职,该撤职的撤职,以问责倒逼扶贫作风强化,始终绷紧作风建设之弦。在作风建设监督检查内容上,要重点聚焦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工作不实等形式主义问题、聚焦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等官僚主义问题。要把监督检查作风建设的整治重心落到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考核多,闭门造车、与实际严重脱离,推诿扯皮、不愿担责等问题上。同时,要在作风建设中用好容错免责机制,既要用好问责“利剑”,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注意保护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决胜脱贫攻坚,惩治腐败决不姑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脱贫攻坚资金支持,在投入上加力,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优化资金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94页)。脱贫攻坚“硬仗”取胜,必须面对的“拦路虎”就是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在扶贫领域中出现的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腐败行为以及涉黑腐败和黑恶势力“保护伞”,使中央及各级的扶贫政策大打折扣,严重损害公权力威信,啃噬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大人民群众为此深恶痛绝。对这些腐败问题必须动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这把“手术刀”,进行彻底清除。要坚持做到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主动走到田间地头收集线索,深挖细查,拓展案件,用案件说话,用案件形成震慑,查办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扶贫领域案件,斩断伸向扶贫项目“奶酪”的黑手,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动决不始息。通过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警示一批、教育一大片,以标本兼治之效为扶贫工作健康推进保驾护航。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从严决不懈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113页)。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真抓实干落到实处,经得起历史检验,就要坚持从严要求。结合纪检监察工作,释放扶贫工作从严要求的重要信号要在“两个方面”工作上下苦功夫。一方面,要长抓警示教育。必须坚持警钟长鸣,发挥好扶贫领域典型案例的作用,持之以恒抓好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如近年来,桂平市举办九期“清风·实干”大讲堂活动和“清风·实干”微课堂,邀请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为扶贫领域如何全面从严要求党员干部“找病根”“开药方”,涉及扶贫案件或易发案件的单位、部门及党员干部得到一次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通过用好“清风·实干”大讲堂活动这张党风廉政教育的名片,打好“预防针”,广大党员干部的底线和红线意识进一步增强,助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另一方面,要锻造纪检监察铁军。打铁必须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严管才真正体现厚爱。要通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支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纪检监察铁军,确保“打铁”的人首先是“铁打”的人,为担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提供队伍质量保障,切实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在推动扶贫领域工作中的执行力。如2018年以来,桂平市针对两个乡镇纪委存在扶贫领域履行监督责任不到位问题,对2名纪委书记进行免职,以“刀刃向内”之力推动纪检监察干部主动担当作为。
“出水才见两腿泥”,较真碰硬见真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是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夯实参与脱贫攻坚战政治责任的“必读本”,也是指导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推动扶贫领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通过全面认真系统的学习,学思践悟,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坚守责任担当,为当前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桂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吉其廷)
编辑:马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