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精准“把脉问诊” 祛除扶贫领域“顽疾”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5日 08:56 打印

  去年以来,兴业县强化精准思维,持续发力,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

   

   精准监督,一线“体检”查“病灶”。 该县开展扶贫项目资金“一季一专题一分析”监督活动,建立监督保障“四项制度”,充分发挥巡察“探照灯”“显微镜”作用,派驻监督“探头”作用,村级纪检委员“终端”监督作用以及县扶贫资金监管平台“甄别”作用,利用自查自纠、片区协作专项监督、领导带案下访、蹲点调研等深入13个乡镇214个村(社区)进行全面“体检”,多渠道收集问题线索,找出“病灶”。2018年,开展县镇村纪检干部联动检查、核验237次,发现问题251个。开展3轮巡察,发现“三大方面”问题513个,移交问题线索141条。

 

  精准执纪,上门“会诊”治“病树”。县纪委监委持续对重点村屯、扶贫项目、基础设施、扶贫资金使用、扶贫工作队等进行“把脉问诊”,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该县出具“诊断报告”,在巡察反馈会上、直面问题压实责任“谈心”活动中、工作分析会上等,向有关单位“告知病情”,开出“良方”,采取限期整改、书面检查、约谈提醒、诫勉谈话、党纪处分、通报批评等方式进行“治疗”, 剑指扶贫领域“顽疾”。 2018年,全县扶贫领域立案84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2人,实现13个镇扶贫领域立案全覆盖。

  

   精准问责,持续“施治”促“疗效”。 去年以来,该县集中力量、时间严肃查处一批、问责一批和通报曝光一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方面问题,对25名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为做好审查调查“后半篇文章”,该县将惩治成果向预防成果转化,将“十个一”警示教育,与开展纪律教育、正反面教育、家风教育“三项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对全县党员干部持续开展“分类施治”,提高党员干部的“免疫力”。对脱贫攻坚工作存在苗头性问题的单位,及时发放监察建议书、督查整改通知书,并督促案发单位开展以案促改活动,把警示教育融入日常,形成“不敢腐、不想腐”的“疗效”。2018年,全县开展警示教育大会204次,印发扶贫领域典型案件通报9期10起32人。(兴业县纪委监委 杨传霞)


 

编辑:马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