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区:基层反腐必须无“微”不“治”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5日 11:24 打印

  近年来,银海区严肃查处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违纪案件,如:利用职权滥发津补贴、优亲厚友谋取不正当利益、违规分配上级拨付物资、不认真履职虚报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这些违纪行为虽“微”,但其害如虎,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挥霍的是党和政府公信力。

  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基层、向纵深延伸,银海区从今年6月起在全区4个乡镇12个村(社区)开展“微权力”治理试点工作,推进村(社区)“微权力”源头治理,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扎紧基层权利“笼子”,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明确责任 传导压力

  银海区纪委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反腐正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活动为抓手,坚持“主责在党委、关键在压力传导、落实在基层一线”治理思路,成立了由城区纪委书记任组长,各乡镇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银海区村(社区)“微权力”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组和监督组。一方面,坚持把好审核关,指导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督促乡镇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另一方面,纪委主动聚焦主责主业,把压力传导到每个“神经末梢”,确保试点村(社区)“微权力”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微权力”清单 给村干部用权戴上‘紧箍咒’


  银海区对村“两委”主要职责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微权力”清单69项,运行流程图60个;围绕重大决策、日常管理、便民服务等三类权力,坚持问题导向,收集廉情信息,定期分析、研判和评估,集中治理“微权力”问题。

  同时,以群众看得见、看得全、看得懂为公开公示原则,利用公示栏、阳光红页网络平台、“清廉银海”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对村级“微权力”清单内容、廉政风险及其防控措施、运行流程、运行结果进行公开,将办理信息对服务对象全程公开,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自从有了‘微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图,我们村里的财务开支、土地(林地)经营权管理等各项村务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并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实施。这样一来,村民打消了疑虑,更信服村干部了,村干部也更清白了,为村民服务也更舒心了,这‘微权力’清单既是村民的‘明白卡’,又是村干部的‘护身符’。”侨港镇亚平村党支部书记如是说。

  侨港镇亚平村在城区、镇两级纪委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率先厘清和制定出了“微权力”清单及运行流程图。侨港镇纪委负责人说:“‘微权力’清单和流程图的推行,给村干部用权戴上了‘紧箍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干部不作为、滥作为,村干部‘苍蝇式’腐败等村务监督难题。”

  目前,银海区试点12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权力清单内容、运行流程和风险及防控措施”上墙、上网公开的工作,使得村务管理更民主,村干部行为更规范。

  密织区、镇、村三级监督网络,确保"微权力"规范运行不走样

  为确保"微权力"规范运行不走样、不打折,银海区密织区、镇、村三级监督网络,推进监督触角向基层延伸。

  充分发挥廉洁监督员基层优势强化监督检查。要求廉洁监督员每月下访至少10名群众,深入群众开展村级“微权力”治理工作宣传,积极收集信息和帮助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每月至少收集上报2个群众反映问题,并建立好台帐;对于“微权力”违纪案件,坚持一律采取面对面方言通报、点名道姓的方式曝光,持续释放治理“微权力”坚强决心,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

  利用民生项目“评星定级”群众参与决策、群众参与监督和群众参与评议优势,加强对村“两委”“微权力”运行、“四议两公开”、民主集中制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把民生项目“评星定级”列为“微权力”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措施,用“评星”手段评定项目效果,将项目实施情况、项目效益、党员干部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满意度作为衡量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确保实施的民生项目真正让村民受益。

  将试点村列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提醒谈话和诫勉谈话对象范围,对试点村(社区)党员干部在试点工作中履职不到位或有轻微违纪的行为,城区纪委将直接对其进行提醒谈话或诫勉谈话,确保试点工作各项责任落实到位。 

  银海区村级“微权力”治理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各试点村(社区)的相关工作正稳步开展。城区纪委监委将继续在“微权力”试点单位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和调研工作,进一步强化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扎实推进村(社区)“微权力”健康有序运行,同时总结工作经验,为“微权力”治理工作向全区铺开打好基础。 (银海区纪委监委 刘 晖)

 

 

 

 

编辑:杜建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