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政方针落地生根——自治区纪委监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纪实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4日 08:58 打印

  6月24日,星期日,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确屯贫困户蓝志科,迎来了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纪委书记、自治区监委主任房灵敏。蓝志科惊讶地说:“雨这么大,山路这么远,走路得一个多小时啊。”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房灵敏和蓝志科坐在一起拉家常,询问扶贫政策享受到了没有,对纪委专项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有什么建议……


  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房灵敏第6次深入深度贫困地区调研。房灵敏说:“我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找准纪检监察工作的着力点,让党的政策阳光照到群众心窝里。”


  纪检监察工作本质就是调查研究。在中央纪委和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下,自治区纪委监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出实效,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在基层落地生根,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描绘出新时代广西纪检监察工作新画卷。

 

  精准调研精准施策 特殊使命真正扛在肩上

 

  纪委监委机关是履行党内监督、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肩负着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特殊使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广西如何抓好落实?


  自治区纪委调研组前往山西、浙江学习试点工作经验,深入全区各地开展蹲点调研、谈话调研、案头调研,对三级纪委、检察院转隶人员情况进行摸底。自治区层面就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开展专题调研达56次,为改革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2月25日,广西各级监察委员会全部挂牌成立。


  机构组建了,人员到位了,改革工作还可能面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自治区纪委调研组在全区开展精准调研,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29条具体工作意见。


  根据调研成果,自治区出台6项纪法衔接、10项法法衔接制度,有力推动人员融合和工作磨合。全区纪检监察机关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大谈心活动增强转隶干部的归属感、认同感,开展业务大培训提高干部业务能力,使改革真正做到“1+1>2”,实现“形”的重塑、“神”的重铸,实现纪检监察工作整体性提升。


  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也离不开调查研究。2017年底,自治区纪委就新形势下“四风”问题开展调研,发现令人痛心疾首的基层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上林县2015年种植核桃1.8万多亩,远超上级在该县实施引种140亩指标,结果管理不到位,造成扶贫资金严重浪费。调研组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官乱为,为官不为!”


  “一些地方和部门‘四风’问题穿上‘马甲’、‘隐形衣’,少数党员干部不作为、不担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在全区开展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引起中央纪委和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内容列入主体责任清单,从制度层面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聚焦问题,精准施策。今年4月,广西集中整治“为官不为”、“文山会海”、“经典线路”、“冷硬横推”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五方面问题。上半年,全区立案查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1932件,进一步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细落实。


  全面调研全面起底 以点促面全区一体推进

 

  今年4月,自治区纪委调研组不打招呼、不定线路、直插一线,调研督查百色等市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3天后,调研组反馈调研情况,肯定了百色市专项治理工作,又毫不客气地指出17大类问题,问题非常具体又有针对性——


  有些县县委书记亲自调研、亲自推动、亲自过问专项治理工作还不多;


  有的县通报典型案例,部分内容照抄其它地方的通报,出现“省委”的字样……


  把情况摸上来,把问题拎出来,把办法找出来。这份调查报告是对全市专项治理工作大起底,与会者坐不住了!


  百色市照单全收,今年五月底全部完成整改,迅速扭转了工作局面。自治区纪委还通过印发调研通报,进一步推动全区专项治理工作。


  调查研究,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自治区纪委出台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的实施意见,规定委领导“每年安排两个月左右时间开展调研”、“亲自确定题目,亲自深入调研,亲自撰写调研报告”,推动调查研究规范化制度化。


  今年上半年,自治区纪委又出台领导班子成员联系蹲点脱贫攻坚重点县制度,每人联系2个贫困县,蹲点调研12天以上。自治区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纷纷走村进屯,走访贫困户,参加基层大接访活动,一线听取民声。


  领导率先垂范,树起标杆。自治区纪委宣传部迅速跟进,派出多个调研组深入全区各地,调研督导专项治理警示教育和通报曝光工作。全委各部门全面实施机关干部大调研行动,推动作风大转变、工作大提升。


  全面调研,全面起底,全面推进。今年7月,自治区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纪检组等12家派出机构,对31家联系单位进行交叉调研检查,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目前,“监察室+派驻机构”联合调研新模式在全区推广,形成新的监督合力。


  调查研究,蔚然成风。在自治区纪委监委带动下,全区纪检监察机关纷纷沉入一线调查研究。河池市对全市139个乡镇(街道)开展专项治理等工作进行暗访督查全覆盖。梧州市苍梧县进村入户开展大接访、驻点接访、流动接访、带案下访活动。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仅专项治理工作就累计下访调研2680天,专题暗访1157次,形成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281篇。


  注重“身入”更重“心至” 监督执纪问责为党为民
 

  心中装着党,装着群众,调查研究就有了温度,监督执纪就有了刚性。


  今年5月,自治区纪委监委围绕落实“两个维护”深入调研督导,创新推出“政治建设六项重点任务”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情况、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情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情况、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实施情况、党章党规党纪执行情况、召开民主生活会情况六项重点任务。


  精准调查研究,精准保驾护航。上半年,全区立案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党员干部284人。同时,自治区纪委监委通过调研选择北海、贺州两市和一所高校、一家区管企业作为政治生态建设试点,推动构建具有广西特点的政治生态科学评价体系。


  哪里问题最突出、哪里情况最复杂、哪里群众意见最大,调研触角就伸到哪里。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贫困村“两委”干部因违纪问题被查处,将影响村里脱贫摘帽验收,两者挂钩导致执纪陷入“两难”。自治区纪委派出调研组带着这个问题分头调研。


  “身入”更要“心到”。调研组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查,影响脱贫摘帽验收,群众不满意;不查,放纵腐败分子,群众更不满意。群众反映,浦北县某村委主任陈某在扶贫工作中违纪,有关部门尚未对其进行处理。


  调研组抽丝剥茧。贫困村脱贫摘帽认定标准之一是“有好的‘两委’班子”,要求“没有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12种情形或已整改到位”。12种情形有严格规定,但“整改到位”尚未明确。


  关键在明确“整改到位”标准,靶心找准了!自治区纪委多次到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专责小组调研沟通。7月5日,自治区有关专责小组下发通知:对受党纪政务处分的村“两委”干部,依法依规进行罢免、停职、劝退辞职或不再任村“两委”干部的,如适宜继续担任村“两委”干部并经乡镇党委批评教育的,可认定“整改到位”。


  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找到了!自治区纪委推动查处贫困村干部违纪问题与脱贫验收脱了钩。7月20日,浦北县纪委对村委主任陈某涉嫌违纪问题进行立案审查。基层纪检干部纷纷表示:“我们监督执纪没有障碍了。”(贝为超 李明鲜)

 

 

编辑:邱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