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广西社会建设成就综述

来源:广西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10:04 打印

发展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广西社会建设成就综述

 

社会建设,民生所系、民心所向、民安所在。

 

如果民生是一块沃土,那社会保障则是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五年风雨兼程,五载春华秋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各项社会建设工作目标任务,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去兑现。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一条条给力的“民生政策”,一份份长长的“民生清单”,不但看到了我区各地各部门的扎实努力,也让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温暖。

 

加大投入:

惠民工程温暖民心

 

民生实事,要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2014年年底,投资226万多元的贺州平桂管理区望高镇新联村人饮工程项目竣工,原本浑浊、不卫生的井水,经过水厂消毒净化,顺着管网流入村民家中,从此近4000名村民告别祖祖辈辈饮用的地下水,喝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

 

新联村的改变,是我区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家入户送清流的一个缩影。2011年至今,广西始终把民生摆在优先位置,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确定并集中力量办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工程等一批实事工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2012年筹措资金432亿元、2013年筹措454亿元、2014年筹措460亿元、2015年筹措520亿元、2016年上半年投入538亿元推进十大惠民工程,尽管财政增收压力逐年增大,但广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减。

 

随着为民办实事工程的推进,广西教育、卫生、住房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完善社保:

夯实保障改善民生之本

 

进城务工有保障,留守农村能创业,如今,农民工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挑砖、抹灰、砌墙,一气呵成;选料、烹煮、上菜,色香味俱全……2016年9月中旬,在南宁市举办的农民工技能大赛上,农民工们在砌筑、汽车修理、烹饪上大显身手,让人大开眼界,更感受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古语的魅力。

 

千方百计稳就业。2015年6月,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件含金量高、操作性强,被网民称为“神奇的桂八条”。仅2016年1-9月,全区就业补助资金累计支出6.64亿元,累计23.4万人直接受益。

 

“学到本事,安心养家。”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留在广西务工人员的幸福感受。一份合意工作、一处安居之所、一份社会保险……这些梦想很简单,也逐渐照进现实。

 

5年来,广西社保的覆盖面更广了。截至2015年底,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41.51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330.68万人,社会保障人人有份。

 

待遇更高了。从2011年的月人均1344元,到2015年达到2043元,广西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区新农合参合人数4170.65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50元提高到2015年的125元。

 

报销更多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120元提高到2015年的380元,住院政策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患重大疾病还有大病保险。

 

振兴教育:

让所有孩子沐浴教育的阳光

 

教育问题,一直是人民的心事,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案头的大事。

 

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提出实施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八大重点工程,决定实施“双千”计划,筹措1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扩建1000所以上学校,从根本上解决我区教育总量不足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学前教育方面,广西在全国首创多元普惠幼儿园办园新机制,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67所,新认定1042所多元普惠幼儿园,自治区示范幼儿园达到146所,覆盖了全区76%的县区。

 

在职业教育方面,广西通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十大工程,在民族地区率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结构调整,改革力度加大,将为发展造就大批人才。

 

根据教育发展大会规划,广西开始试行教育精准扶贫新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行精准资助、精准帮扶。而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广西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并将给予优先重点资助。

 

近日,自治区教育部门更是传来好消息:预计今年,广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将提前1年达到或超过全区教育发展大会确定的2017年目标。

 

深化医改:

描绘健康广西美好蓝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自2011年底,广西启动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切入点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5年来,广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实现全覆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逐步破解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各项卫生工作创下全国先进:创新建立“一站式”婚育综合服务模式,免费婚检率98.11%,全国排名第一;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95%,西部排名第一。

 

项目实施更加惠民:鼻咽癌、肝癌早诊早治纳入广西健康惠民工程;“两癌”检查首次惠及百万农村妇女;“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计划”三项特色医改成效明显。

 

回首5年,全区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

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过上富裕的日子,享受体面的生活,是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愿望能否实现,就要看老百姓尤其是贫困山区群众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

 

2014年6月6日,全区扶贫开发暨农民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自治区出台相关意见以及系列配套文件,大胆创新,密集推出帮扶举措,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向贫困的堡垒发起总攻。

 

想要精准扶贫,精准识别是基础和前提。2015年8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深入罗城3个贫困村屯开展专题调研,用了整整两天时间走访29户贫困户,了解贫困现状,剖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为我区建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指明了方向。

 

2015年10月12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决定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把全区538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到村、户、人,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找准路子,对症施治。

 

2015年12月,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八个一批”“十大行动”作为我区未来5年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全区确定市级干部476人联系559个贫困村,县级干部2883人联系2708个贫困村,8000多个单位参与定点扶贫,6500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

 

这些精准帮扶政策的叠加效应在逐步显现。广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经验做法,在全国建档立卡推进会上被作为典型介绍;2015年末,广西5年累计减贫人数达到560万,超过全区总人口1/10,贫困发生率从23.9%大幅下降到10.5%。

 

一点一滴总是情,一枝一叶总关民。就业创业、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养老救助……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幸福的质感。

 

 

 

 

 

编辑:刘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