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脱贫攻坚:超常聚力谋打赢 精准施策拔穷根
广西,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短短数年里,广西贫困人口减少了474万,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广西尚有452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意味着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要实现脱贫90万人以上。
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广西没有退路,必须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战斗。
2015年,在奋力冲刺“十二五”、科学谋划“十三五”的关键节点,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线,以超常力度、超常措施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广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实现或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目标。
减贫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广西完成减贫88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008元,同比增长12.5%,增幅比全区平均水平(9.0%)高3.5个百分点,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034元,同比增长17.0%,石漠化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984元,同比增长12.0%。
扶贫开发体制机制高效运转
创新改革领导机制。一是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充实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力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原来的52个增加到66个。开创性地在领导小组下增设了综合协调、资金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公共服务、组织保障等7个专责小组,专责小组设在工作任务最直接的有关厅局,由该厅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厅局领导任副组长,实现了7个专责小组常态化运转。二是定点帮扶不断完善。37名自治区领导联系37个贫困村、476名市级领导联系559个贫困村、2883名县级领导联系2708个村;8000多个区、市、县(市、区)直单位参与定点帮扶贫困村;新增选派了3500名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确保全区新一轮5000个贫困村都派驻有第一书记;选派3.4万名各级领导干部、组建1127个工作队进驻全区14353个行政村,实现了对贫困村帮扶的全覆盖。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一是全区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初步建成。2015年8月底完成了广西扶贫开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一期项目19个子系统建设,当年底已正式上线,初步建成了广西扶贫开发工作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二是精准扶贫工作制度更精、更准。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20个脱贫攻坚配套实施方案,“1+20”文件的出台构建了具有广西特色、更为完整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为推进广西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一是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各级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力整合区直部门涉农资金,并从金融、社会方面广筹资金。二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竞争立项分配操作办法》。三是加强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对2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含享受重点县待遇的合山市)开展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
贫困县考核、约束和退出机制初见成效。一是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试行)》,对全区54个重点县(含天窗县和享受待遇县)突出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同时取消了8个贫困县的GDP考核,降低了25个县的GDP指标权重。把考核结果作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制定广西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贫困县应为、禁为和承诺事项,出台了《广西精准脱贫摘帽实施方案》,明确了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及贫困县摘帽的标准和认定程序。
精准识别取得新成效
2015年10月12日至16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培训电视电话会议,用整整5天的时间对全区25万名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精准扶贫的动员、培训,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精准识别工作。
在充分调研、试点的基础上,广西精心设计了涵盖住房、种养、务工、健康、读书等98项指标的《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组织区、市、县、乡、村五级干部25万人,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方法,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对贫困村所有农户、非贫困村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逐家逐户调查识别,共计调查488万户,涉及群众近2000万人。为防止“富人当选”,设置了“8个一票否决”,组织编办、公安、财政、国土、住建、国税、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财产检索,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730万亿次信息数据比对分析,检索出符合“8个一票否决”条件的农户50万户、有大额财产农户家庭成员62.5万人。整个识别工作共完成630万人、5000个贫困村、6.85万个自然村(屯)、2.01万个移民搬迁村屯的建档立卡工作。
产业扶贫实现新作为
2015年,共安排超过6.5亿元(较2014年增长27.5%),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等扶贫产业项目。年内全区共发展种植业63.38万亩,低改36.72万亩;养殖家禽196.23万羽,养殖家畜7.43万头,水产养殖78.06万公斤。项目共覆盖3671个贫困村,带动26.33万贫困户、86.37万贫困人口增收。实施了旅游富民增收工程,自治区本级投入4000万元,在16个县实施旅游扶贫试点项目,建设了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易地扶贫搬迁取得新进展
2015年,全区计划实施移民搬迁108319人,建设安置点189个,到年底已开工183个,完成投资3.61亿元。同时,依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贷款,如农发行积极提前介入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工作,2015年8月在全国首家提出对广西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先下调10%再享受90%的财政贴息政策,目前,已审批了35个移民搬迁项目贷款金额289亿元,到位贷款资金118亿元。
教育扶贫再上新台阶
稳步推进雨露计划。全年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亿元,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初中、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11.92 万人次接受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做到应补尽补、精准补助。
探索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试点工作。安排105万元,开展贫困村“两委”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完成培训772人;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开展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积极开展“两广”对口帮扶职业教育协作试点工作。抓好广东招生培养模式和“2+1”模式试点工作。2015年,动员了803名贫困学生报读广东协作学校,广西协作院校输送了1100多名学生到广东省顶岗实习。
社会扶贫取得新进步
定点扶贫有效开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各级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5.3亿元,为贫困地区引进资金3.2亿元,帮贫困群众办好事、实事8万多件,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两广”扶贫协作全面发展。2015年,广东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向广西提供无偿资金及捐物折款4687万元;“两广”经贸合作签约项目1491个,投资额达2599.52亿元,广东方到位资金2525.07亿元(含续建到位资金);帮助广西举办各类培训班45期,培训人员1430多人次;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劳务输出纯收入16亿元。
扶贫日活动有声有色。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区参与扶贫日活动有4000多个单位3万多人次,开展各类活动达2000多次,募集帮扶资金3.5亿多元,慰问贫困人口2万多人。
“千企扶千村”活动深入开展。全区共发动3390家民营企业与3382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共募集扶贫资金38.4亿元,新增产业扶贫项目1300多个。
整村推进工作扎实开展
2015年,广西共投入基础设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506亿元。修建屯级道路2247公里,独立桥梁101座,小型人饮工程346处,小型水利39处,其他项目52个。投入1.2亿元在1000个贫困村实施村屯绿化工程,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0万多亩。发展种植业31.84万亩,低改18.36万亩。贫困村85%的农户参加过1-3次技术培训,超过80%的农户至少掌握了1门技术。
片区规划加快实施
加强片区交通、水利、能源、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2015年底,已开工或完工项目1268个,累计完成投资1262.2亿元。新建通村通沥青(水泥)路1.3万多公里。解决了片区449.89万人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51万户农村危房改造。片区特色产业覆盖87万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有效推进
在推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方面,广西首创了“四个推手”做法,即:项目前期以文件指导为推手、项目中期以组织自查和交叉评估活动为推手、项目后期以实地调研为推手。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和推广。2015年,因广西公益设施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获得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下达广西项目绩效评价奖励资金4000万元,在22个项目省(区、市)中获奖金数额最高。
扶贫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强化
广西世行项目顺利通过世行识别团和准备团两次检查并获高度评价,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度比国内同类项目早一年。圆满完成国际减贫培训考察基地年度建设任务,成功承办了“2015年马里减贫能力建设官员研修班”“2015年老挝中国扶贫工作经验研修班”和“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记者 周剑峰 通讯员 韦永喜)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