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正,家风淳——读《陈云家风》有感
今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将于若木同志及陈云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文章集中一起,编辑出版了《陈云家风》。让我有机会了解与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在平凡的生活中,所闪现出的那些真实感人的精神。
从陈云的妻子、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中,我认识到陈云家庭之所以能有一个好的家风,关键在于他自己有个好作风。自身的清清廉廉,就是家人最好的榜样。
“遵守纪律首先要从自己做起”,陈云说,“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下面就不能乱来”。有个老干部的孩子犯了案子,来找陈云帮说情。陈云说老干部的功劳是老干部的,子女做错的事情要自己负责,硬是没对这个事情讲任何一句话。
不收礼,不吃请;不迎送,不请不到;不居功,不自恃,是陈云定下的“规矩”。其中最前面的两条“规矩”是立给自己与家人的,“不收礼、不吃请”,就连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得违反。他外出从不坐专列,对各地领导提出的要求,就是不接不送,不请不到。有一次,他参加郑州会议后,从河南上车,省里负责接待的人员给他那节车厢上装了两三只鸡,他觉得这是腐败作风,到了下一站,火车停下来加煤加水,他把这几只鸡拿下去,让省里领导收回。他教育子女“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是群众和领导一起做的,不能把成绩算到自己的帐上,要算到组织和群众的账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已是党中央的五大书记之一,但他始终要求有关部门在待遇上、宣传上不能把他和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德并列。苏联政府赠送给五大书记每人一辆汽车,他坚持退回去。有关部门给他定工资标准为一级,他把自己的改为二级。陈云自身的廉洁自律、大公无私,无疑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他的家风。
不占公家便宜,不搞特殊化,是陈云家风的一大特色。陈云给家人定下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子女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他还特别交代,孩子上学不许搞接送,不许搞特殊化。在公与私问题,他自己分得很细微很分明,不仅自己绝不拿公家一针一线,也严格要求家人、亲属公私分明。陈云要求家人、亲属 “要以普通的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陈云从小喜欢听评弹,改革开放后,工作人员拿来一个台式录音机让他用,他一问,是从机关拿来的,立即让他拿回去。后来,他儿子用工资给他买了一台,这才留下,一直用到去世。他女儿伟力开始上小学时,陈云把她叫到办公室,嘱咐她“你跟同学们在一起,千万不能以为自己了不起,炫耀你的父亲”。他的儿女、孙子辈,在学校里别人看不出他们是干部子弟,甚至比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还要朴素。他妻子于若木出行也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师范学校招生困难,他派人对在机关工作的女儿伟华说,你应该回到教育战线上。他妻子和女儿来照顾他,他都要求他们退回照顾他期间工作单位所发的工资,他说国家发给你工资是让你给国家做事的,这段时间你没给国家做事,就不应该拿工资。陈云对家人的严格要求,出于他那自始至终对党的纪律与规矩的敬畏之心。用自己清正廉洁的作风来要求家人,才有好的家庭作风。
读书学习之风是陈云家的又一大特色。陈云虽然只上过小学,但一生酷爱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他除了自己热爱学习外,还要求和帮助家人学习。在陈云妻子于若木回忆说,刚结婚,陈云接连用三个晚上给新娘讲党史。“陈云同志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一时被中央组织部的干部传为佳话。他还邀请家庭成员,组成家庭学习小组,重点学习马恩列斯与毛泽东等哲学著作。每人按规定书目分头阅读,然后利用每个周日上午集中讨论。只有坚信共产党,坚持党的理想的人,才会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此渴望的学习,才会把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传递给家人。
陈云始终把党与国家的事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时刻想着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始终把权力用在为人民谋福利上,始终没有把这份权力用在自己或家人身上。他清正廉洁、为党为国为民的一生,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让我更加明白与坚信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要以陈云作为榜样,激励自己始终如一地做到清清廉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编辑: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