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品菜香
古泗城州府(今广西凌云)府衙旧址后山石壁上有一幅石刻“菜香”,其题款为:“日饱馐珍其味易厌,士大夫不可不知此味,道光庚寅闰夏,会稽阮其新书并识”。
据《凌云县志》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泗城州府改除土司制,从此任用流官。据考究,“菜香”是泗城知州阮其新(原籍会稽,今绍兴)于1830年夏题写刻于此石壁。
“菜香”石刻真正含意不难理解。“菜”即:青菜、野菜;“香”即:味道好;“日饱馐珍其味易厌,士大夫不可不知此味,”即:终日饱食大鱼大肉还嫌味道不好,希望士大夫们要真正尝出青菜、野菜的好味道。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即官僚阶层,也被称之为“肉食者”。从古至今,关于吃的记载很多。尝尽人间美食的当属齐桓公,后来也尝过了“蒸婴儿”;最不食人间烟火的当属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惠帝司马公;为吃编造最妙的对策应当是“被水獭咬死的鱼”了……但现实却很会捉弄人,许多“美食家”往往落得被饿死的结局。作为士大夫应当好好领悟《道德经》第二十章“五味令人口爽”之深意。古人创造文字时,这个“爽”字的真正含意是错位,在品尝“酸、苦、辛、咸、甘”这五味时,让我们嘴巴的感觉常常是错位的,就是在告诉人们一个关于吃的很深也很广泛的道理,需要从现实中体会。《道德经》还有一句“味无味”,能真正领悟“味无味”的意思,也许对“五味令人口爽”之深意会有所理解。《道德经》中的“味无味”有两层含义:一是前面“味”字作名词理解,就是要把有味的东西当作无味的东西来食;二是作动词理解,就是要多尝尝那些味道不好的不好吃的东西,要把没有味道的不好吃的东西吃出有味道来。
士大夫,也就是为官者,要真正做到知其“菜香”之味,应当细品、善品其“菜香”,就是要经常到老百姓家去尝尝青菜、野菜的味道,也就是要经常深入百姓中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体验百姓的疾苦,多为百姓着想,为百姓排忧解难。
阮公在1830年已深识“菜香”之含意。相信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体验着“菜香”之味。在这幅石刻前,不知老百姓何时自发放置的香炉至今香火不断,正是老百姓以传统朴实的方式祭奠他。说明百姓对勤政爱民的执政者的爱戴和认可。
现再品此“菜香”也为时不过,当善品之。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