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的“功”“过”观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黄任波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3日 15:09 打印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素有“小聊斋”之称,书中故事多以神妖鬼狐为寓体,形制短小,讽喻性强,在当时曾风行一时。近代学者蔡元培先生曾把该书与《红楼梦》、《聊斋志异》相提并论,可见其极高的认识意义和欣赏价值。由于作者目光犀利、洞悉现实,对许多社会现象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官场腐败和不作为现象,作者更是深恶而痛绝之,笔记卷一的《滦阳消夏录》第10则故事即为一例。

  故事说的是有一位郑苏仙先生梦至冥府,看到有一政府官员身着公服昂然而入。在阎罗王前面,该官员唾沫四溅吹嘘自己如何如何廉政。说在任职期间所到之处“但饮一杯水”,其他什么都没有做。阎罗王听后,当即对他说:“当官最重要的是治理好社会,安抚好百姓。如果不做任何事情,没有任何政绩,却以为不搜刮钱财不乱吃乱喝就是好官,那么我摆一具木偶稳坐公堂,连水都不喝一口,岂不是比你更强?”官员又争辩道:“我虽然没有什么政绩,但也没有什么过失。”阎罗王正言厉色道:“你处处小心,只求自保,对一些狱案不闻不问,不去处理,不是对不起百姓吗?对许多该做的工作不做,推卸责任,或避重就轻,不是对不起国家吗?任职无功,便等于有过!”

  这句话可谓震聋发聩,令人深思。诚然,纪晓岚只是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一立场出发,借阎罗王之口批评那些尸位素餐、不思进取的官员,阎罗王之言,实际就是纪晓岚的观点。但撇开他的初衷而论,“无功便等于有过”这一句话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确实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人思想。工作方面只求平平过,处理问题不敢得罪人,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无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之锐意,缺乏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敢于亮剑之精神,严格来说就是失职渎职。贪能误国,为官不为同样也误国,作风虽清廉正派,但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于国于民无利,同样会使人民群众丧失对为官者的信心,进而疏远干群关系,最终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这些“无为而作”的领导干部到了年终或换届写总结的时候,满纸都是空话套话,泛泛而谈,看不到有什么具体的突出政绩。当然,也免不了有一句“至今没有受过任何处分”。而对于党的事业而言,如此干部,用之何益?作为一名领导不能给百姓办一些实事好事,不能审时度势、迎难而上解决燃眉之问题,不能在任职期间做出成绩、贡献,虽留一时清廉之名,却遗一世骂名。正如故事中阎罗王所言的“负百姓”、“负国家”,这不是“有过”又是什么?

编辑: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