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政碑”断想

来源:来宾市纪委 作者:黄任波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6日 09:35 打印

  清末桂林府兴安知事吕德慎绝对没有想到,因为自己德行不慎,为官不正,一不小心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刻上“劣政碑”的知名人物。
  认识吕德慎是在桂林兴安灵渠边上。灵渠建于秦代,昔始皇南征,至兴安,令史禄开凿灵渠连接湘江漓江二水以运粮草,自此灵渠便成了纵贯南北的水上通道。后人把灵渠与长城相提并论,称“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认为两者同属秦代具有战略性、标志性意义的伟大工程。但令我感兴趣的不只是这一伟大工程,我更想顺渠而行去寻访一些特殊的文化遗迹。
  就在灵渠边上有一座四贤祠,四贤祠里林立许多石碑,碑上刻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字。一路浏览过去,便发现了刻有吕德慎名字的石碑,碑文很简单,只刻有“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19个字!同行的桂林朋友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劣政碑”了。碑文所记的吕德慎为清代末年桂林府兴安知事,任职期间鱼肉乡民,盘剥百姓,弄得兴安天高三尺,治下之民苦不堪言。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自发捐资给他立了这一块“劣政碑”。
  碑本是古代宫、庙门前用来观测日影及拴马的竖石,后来人们在上面刻上文字,就改变了它的用途。秦时称为“刻石”,汉以后才称其为“碑”。碑文内容大都是褒扬人事、发布官府文告、指示路向里程或作为其他标识,但从来没有像兴安百姓这样把官员劣迹刻上石碑的。而且当时吕德慎还没有死去,尚活着便被立碑斥垢,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我不知道朋友关于吕德慎其人其事的介绍是否确凿可考,只就这一块前所未有的碑文而言,已经令人触目惊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忍”道的民族,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能隐忍的群体,如果不是愤怒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绝不会以这样一种反传统碑文文化的方式为“浮加赋税,冒功累民”的吕德慎立上“劣政碑”。可以想象,当时在吕德慎治下的兴安百姓,生活是苦不堪言啊!
  民生为本,官利为轻,这是所有当政者必须具备的为政意识。吕德慎没有具备这样的意识,民之奈何?创造性地给他立一块“劣政碑”,实在是愤怒与无奈之举。当然,“劣政碑”具有重大的传世意义,那就是给后来之为官者一种警示。现代社会藏否官员不会立什么“廉政碑”或“劣政碑”,功过自在老百姓的心中口中,“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信夫此言!为官一任,就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把百姓疾苦放在心头,殚精竭虑造福一方。只有如此,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正拥戴。如果像吕德慎一样德行不慎,为官不正,那么在其位甚至连活着都没有什么意思了。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