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长垌:一勺茶粉凸显的作风转变
来源:金秀县纪委 作者:罗金艳 莫植彬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5日 15:16
打印
“还是那个‘特殊用品’吧?”1月5日,金秀瑶族自治县纪委书记熊燕下长垌乡调研,看到乡党委书记覃会川正准备泡茶,便笑着问。“是的,熊书记,我们这个产茶之乡接待的就只有这个‘特殊用品’了。”覃会川笑着答。“好,好,喝着它舒心,呵呵!”熊燕笑着说。
原来,这个所谓的接待“特殊用品”就是长垌乡一名郑姓老板企业名为《郑老头》的野生红茶生产剩余的茶粉。覃会川介绍道,这种野生红茶年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专销深圳,那边的价格每公斤为2400元至3600元之间,可为长垌及周边乡镇加工野生生茶25000多公斤。但是由于茶粉包装不便,且不美观,影响销售价格,该企业每年只能把生产剩余的三四十斤的茶粉倒掉。其实,制茶的人都知道,最容易折断的是每根茶叶的最尖部分,是精华,也就是“茶粉”。于是,覃会川便打起机关接待用茶的主意,向郑老板寻来免费的便于泡制、口味同样醇正的茶粉,作为长垌乡党委政府机关接待中的一种“特殊用品”。
据悉,像长垌乡这样的山内乡镇,每年接待用茶大约在2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野生红茶的价格平均1000至1200元之间计,每年需要经费20000多元。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长垌乡就从小处着手,利用免费茶粉接待,每年可节省20000多元,相当于购买60至70吨水泥的价钱,可以解决一个村屯的巷道硬化建设问题,有效压缩开支,节省经费为群众办实事。
作为一个野生茶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的产茶之乡,用覃会川的话说,只拿白开水待客,不能体现当地瑶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用一勺免费茶粉待客,既表达了当地瑶族同胞的热情,更凸显一个乡镇机关的良好作风。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