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一处精神家园
《诗经·秦风》里有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短短几字,表达了人们或对心中那一位恋人的思念,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抑或是对人生旅途中精神家园的向往,朦胧的景象,唯美的意境,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近日,广西著名作家东西到我们单位给大家授课《领导干部与文学修养》,用生动的语言深刻阐释了从阅读文学作品到认知人、认知世界的体验和升华,告诉大家如何打开想象、丰富情感、改善思维、提升境界,让我们受益匪浅。
东西说:“纪检监察工作与文学创作是相类似的,前者是用法理法规告知人们做人的底线,而后者则是用形象生动的文学作品去告诉人们道德的底线。”这说明了文学不仅是可以熏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情怀,还可以作为一种鲜活的社会道德准则去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
自古至今,有很多名家贤士阐述了文学的正面引导作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曾写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对诗歌社会作用高度的赞颂,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文学的正面作用:认识、教育、审美,正如这几句诗所说,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评论时政等等。
郭沫若曾说: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酒楼茶肆,霓虹闪烁,现代社会物质繁荣,在忙忙碌碌的喧嚣纷杂的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八小时之外的觥筹交错中进行着权钱交易,苦心钻研着圈子文化,忽视了自身涵养与道德情操的培养,迷失在贪欲、情欲的沼泽地中,找不到道德救赎的出口,以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错位,最终触犯了法律的底线,沦为阶下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常读一读那些廉政诗词,品一品那些文学经典,我们的内心也不会那么浮躁,道德也不至于缺失。捧一本好书,栖一处精神的家园,拥一片心灵的宁静,在文学的世界中陶冶自我。
“公生明,廉生威”阐述了为官者应当廉政的一份操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为官者忧国为民的情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则描绘了心系百姓情牵万家的景象。而“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则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这些含义隽永的诗句,犹如一杯浓茶,啜之沁人心脾,思之意蕴深邃,再品则意境升华、情操怡然。
盛世星光,点亮浮躁的夜灯。在从政的道路上,我们多品一品文学经典,让素养诗意般延伸,让生命的内涵在精神家园里春暖花开,让一切杂念止步于道德的樊篱,让人生奏起和谐之音。
饮一杯清茶,赏一篇美文,栖一处精神家园,儒雅而致远……(黄海利)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