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内阁多人涉罪 新政府清廉形象蒙受阴影
印度新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先前在竞选过程中主打“反腐”和“发展经济”两张牌,成功击败腐败丑闻缠身的老牌政党国民大会党。莫迪本月9日改组内阁,新任命21名部长和副部长级官员。
谁料媒体随后曝光,这些新任官员中,7人被控谋杀、恐吓和欺诈等罪名。而本届政府66名正副部长级官员中,近三分之一背负刑事指控。
印度媒体评述,部长级官员涉嫌刑事罪名以及牵扯腐败传闻,令莫迪政府“清廉”形象蒙受阴影。
新官上任便被批
莫迪11月新任命的21名官员中,有7人被控犯罪。其中,来自古都阿格拉的议员拉姆·尚卡尔·卡特尔利亚刚刚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就被曝出身负超过20项罪名指控,包括谋杀未遂以及煽动宗教敌意。作为教育系统的高官,他还被控捏造自己印度语和英语课程的毕业成绩单。
新上任的化学品和化肥部副部长阿希尔被控大约20项罪名,包括意图挑起战争、恐吓等。阿希尔先前在议会下属的一个委员会任职,因在煤矿业掀起反腐风暴而闻名。但阿希尔的秘书说,这些指控均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敌打压阿希尔的手段之一。
作为主要反对党的国大党也对新政府提出质疑。这一党派的发言人阿贾伊·马肯说,小偷先前从新任微型和中小企业部长吉里拉杰·辛格家中偷走1000万卢比(约合16.2万美元)现金,而这笔钱来路不明。
其实,这并不是印度舆论界首次聚焦莫迪内阁的“问题部长”。
莫迪今年5月上台,印度非政府组织“民主改革联合会”8月统计,莫迪政府的45名部长中,13人涉罪。
其中,水资源部长乌马·巴尔蒂受到13项罪名指控,其中两项涉及谋杀未遂、6项牵扯暴乱;公路交通和运输部长尼廷·加德卡里面临4项指控,涉及恐吓等罪名;莫迪的“左膀右臂”、印度人民党主席阿米特·沙阿面临指使警察杀人、敲诈等罪名指控。
另据媒体报道,现任内政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的儿子潘卡杰也卷入受贿丑闻。辛格堪称印度政府“二号人物”,分管国内安全和警务。为澄清这一事件,莫迪办公室8月底出面发表声明,否认传闻。总理本人作出担保,如果最后证实传言属实,他将引咎辞职。
公众意见未获尊重
莫迪上台后,曾呼吁司法系统加快审理涉罪的前政府官员。但按路透社的说法,这次莫迪政府66名正副部长级官员中,近三分之一受到刑事指控,“问题成员”人数是国大党执政时期的两倍。印度舆论界不禁担忧,印度人民党是否会重蹈国大党的覆辙?
针对今年上半年的议会下院选举,印度媒体曾评述那是“一次关于腐败的全民公决”。
选举中,大多数穷人以及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贱民”种姓人群把票投给了打着“反腐”竞选旗号的印度人民党。不仅穷人如此,印度中产阶级、富人以及公司企业都对腐败猖獗、办事低效的国大党政府失去了信任。
针对莫迪内阁成员曝出的涉罪消息,印度非政府组织“民主改革联合会”创始人贾格迪普·乔卡尔说:“这表明,法治和公众意见没有得到尊重。把这类人纳入内阁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个坏兆头。”
不只是民间机构,印度司法界对内阁高官多人涉罪一事也表示担忧。
8月底,印度最高法院宣读一项裁决,“建议”莫迪政府不再任命有刑事犯罪记录或面临刑事指控的议员出任政府高官。
法官迪帕克·米斯拉当时说,是否任命这类人群出任部长,最终决定权在莫迪。但考虑到印度民众的期待以及宪法精神,总理应慎重考虑部长人选,不宜选择有刑事犯罪记录的人。
部长涉罪由来已久
针对政府部长涉罪的新闻报道,印度人民党发言人什里坎特·夏尔马本月说,只有法院才有权判定部长们是否犯罪,许多罪名都是由政治对手恶意捏造出来的。
印度财政部长阿伦·贾伊特利11日说,新获任命的政府官员均已通过莫迪本人审核,“内阁中有罪犯”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这些只是指控,而不是犯罪事实”。
贾伊特利的这番话恰恰道出了一个长期存在于印度政坛的现象。按法新社的说法,印度选民往往按照种姓划分和宗教派别投票,结果导致不少有犯罪记录的候选人依然能够当选议员。加上法院办案程序繁冗且拖沓耗时,这些议员哪怕已经被定罪,只需向法院递交上诉,就可以继续担任公职。
前任煤炭部长希布·索伦被控于1994年绑架、谋杀私人秘书,但他的仕途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直至2006年,索伦才被判终身监禁,成为了印度首名在任时被判杀人罪的内阁部长。索伦迫于时任总理曼莫汉·辛格的压力辞职。但他2007年经上诉又洗脱了罪名。
最高法院出“紧箍咒”
按“民主改革联合会”的说法,过去20年间,印度议员被控刑事罪名的人数比以往多了两倍;大约三分之一的联邦和地方议员面临指控。受到刑事指控的议员还常常辩解,称这是政敌打压他们的手段之一。
为结束这种状况,印度最高法院去年7月裁定,被判处3年以上监禁的议员必须解职,无论他们是否提出上诉。按法新社的说法,南部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贾亚拉姆·贾亚拉利塔就是受这条新规约束的第一人。
班加罗尔一家法庭今年9月以巨额财产来路不明罪判处贾亚拉利塔4年监禁,同时缴纳10亿卢比(约合1636万美元)的罚款。
印度媒体分析,贾亚拉利塔也是地方议员,因此她将成为新规实施后首名去职的邦首席部长。法院还禁止她6年内竞选公职。
贾亚拉利塔是地方政党印度社会主义党的领袖,1991年至今,三度担任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她现年66岁,曾是知名演员,拥有众多影迷和支持者。贾亚拉利塔被定罪一事在印度舆论界引发震动。
1996年,即首届任期的最后一年,贾亚拉利塔因价值6.6亿卢比(约合1100万美元)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而受到指控。检察人员当时在她家中搜出28公斤黄金、750双鞋和1000多套印度传统民族服装纱丽,而她当时的月收入仅为象征性的1卢比。
法庭今年9月底对这桩陈年旧案作出判决,认定贾亚拉利塔拥有的财产与收入不成比例,属于“非法聚财”。
按英国广播公司的说法,贾亚拉利塔生活“大手大脚”众所周知。她的养子20年前举办婚礼时曾打破了婚礼规模世界纪录,邀请15万名客人到场。
只是,尚不清楚贾亚拉利塔何时入狱。她已经提起上诉,并于今年10月获得保释。
按美联社的说法,在印度,很少有官员被判贪污罪成立,最终入狱的人则更少,缘由是司法系统效率低下,可能会发生法院数十年未作出判决的情况。
反腐行动亦有建树
根据国际腐败监督机构“透明国际”去年年底发布的全球腐败指数,印度在17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相对靠后,位于第94位。
莫迪上台以来,在反腐方面确实也作出不少努力。
今年6月至8月,新政府接连出台规定,以期整顿公务员队伍,除掉“蛀虫”。 政府下发一份被誉为“莫迪11条戒律”的文件,旨在敦促公务员精简办事流程,清理陈旧政务文件以及设定明确工作目标;另外,政府还修订了1968年颁布的《全印度公务员(行为)规范》,对公务员提出19点要求,规定他们应该保持政治中立、把公众利益作为做决定的唯一标准。
8月底,政府启动了一项让国有银行为穷人开办账户的活动,希望借此提升扶贫力度,同时铲除腐败温床。
美联社报道,印度大约12亿人口中,将近一半没有银行账户。按莫迪政府的目标,到2018年,印度将再为1.5亿人开办账户。
按政府的设想,此举将起到反腐作用,因为政府将要求有关部门经由银行账户直接将福利和工作报酬等款项支付给个人,这笔钱不再由地方政府代发,也就切断了一条可能滋生腐败的途径。
11月,莫迪政府又承诺,将追回非法存于外国银行的数十亿美元“黑钱”。
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全球金融诚信”是专门研究非法资金流动的非营利研究机构。这一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1年,印度人秘密转移至海外的资金达3440亿美元。但专家认为,这一数额只是印度非法转移资金和资产总额中的一小部分。
莫迪政府上台后,专门组建了团队,展开非法海外账户持有人摸底和“黑钱”追回工作,并向印度最高法院提交了一份涉嫌在瑞士银行账户中存放“黑钱”的627人名单。(特约记者 杜鹃)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