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造访安徽“六尺巷”释放啥信号?
据媒体报道,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11月15日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随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学思践悟”专栏和“廉政文苑”栏目相继刊发了《德法相依相辅而行》《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两篇文章,文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的问题。
那么,中纪委为何在这个节点刊文强调“做官先做人”?反腐强调“做官先做人”又敲打了谁?
王岐山指出法律和道德要共同发挥作用
11月17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学思践悟”专栏刊发《德法相依相辅而行》一文称,法律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如果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必然违纪违法、走向腐败。
一天后,该网站“廉政文苑”栏目刊发《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称,六尺巷的故事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
文章特别提出,张英身为一朝宰辅,却不恃权压邻,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现今社会一些官员公然违规违法、以权谋私,置社会的道德法律于不顾,可谓相形见绌。
两篇文章同时指向“做官先做人”,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强调,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其实,十八大以来,王岐山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过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营养。2014年10月25日,王岐山在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13亿人,不可能仅仅靠法律来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律法规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一旦在德上出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
“身为人民的公仆,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结合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即将启动的新一轮中央专项巡视,王岐山此行透露出官员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个人修养,是不言而喻的。” 国家行政学院许耀桐教授认为。
王岐山造访“六尺巷”释放啥信号
如果从时间节点来分析,王岐山此行及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连续发文强调“做官员先做人”在时机上也不无玄机。
前段时间,周永康落马引发媒体广泛关注,让人联想起2013年1月23日,王岐山在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当前反腐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讲话,那么“周案”是反腐从“治标”转向“治本”的转折点吗?
专家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认为,“治本”是制度反腐,需要更长时间。“周案”绝非“标”“本”的转换节点。下一步,中纪委仍将以“治标”为本,但会不断通过反腐个案推进“治本”,促进反腐工作制度化、科学化。
2014年10月25日,王岐山在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讲话指出,中央横下心要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重点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谁还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付出代价!王岐山尤其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治病树”“拔烂树”。
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接受采访时说,此前的表述中“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而这次会上,王岐山的讲话则指出“要加大治本的力度”,有着根本的不同,就是要构建一个不敢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特别强调,要通过反腐败来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从这个会议上,确定了一定要走向治本的反腐,可称为反腐败由治标的反腐走向治本反腐的转折点。
加强官员的思想教育,让官员提高个人修养也是治本之举。专家认为,强调“做官先做人”也是对“治病树”“拔烂树”的一种深化。“对于反腐败,我们一直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除了制度建设,这些软性的东西我们也要做硬。如果我们从思想根源上阻断了官员滑向腐败的结果,腐败现象会越来越少。”许耀桐认为。
中央党校反腐专家林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说‘官员也是人,私生活是小节,组织上不要管得过多’。但他们恰恰忘了,官员握有一定的公权力,从事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工作,属于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人格化、具象化,并且还肩负着引领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显然,王岐山此行和中纪委网站刊文,是对官员“做官员先做人”的再次提醒。(人民网记者曾伟 徐伟峰(实习))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