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年轻院士”腐败轨迹留下扼腕警示
头顶“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国动物克隆体系创始人”等光环,担任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经费约200亿元的重大科研专项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近日却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批捕。在新中国的科学史上,52岁的李宁很可能成为首个被取消院士称号的“两院”院士。(2014年10月15日新华网)
正所谓“失去监督的权力是祸患,失去控制的私欲是灾难。”而贪与失如影随行,贪则必失;腐与败如瓜随秧,腐则必败。对于今日的李宁来说,就是最好的验证和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那么,在笔者看来,培养出一个院士恐怕比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更不容易,更为珍贵。但腐败毁掉一个院士却非常容易,稍有不慎就会防线失守、底线失陷、大节不保,从座上宾沦为阶下囚。而一个院士的毁掉,不仅是葬送了个人的大好前途,给党和人民以及自己和家庭,特别是给我们的科研事业都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令人扼腕。
报道称,李宁涉案令很多师生和专家惋惜。中国农业大学一位硕士生称,李宁身为院士,还长期坚持为普通学生授课,实属少有。还有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生于江西的李宁,求学时是典型“学术痴”,其作出的重要科研贡献不能因其贪腐行为而被全盘否定。不少师生认为,李宁案不仅仅涉及个人道德,更重要的是暴露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诸多制度性漏洞。这意味着世上有许多遗憾、惋惜,是人们无力弥补,无法消除的,只有教训才是永存的。
毫无疑问,失去监督的地方,必须是腐败滋生的温床。而遏制腐败,重在预防。李宁案再次表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仅是一种必要,更是一种必然。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今天,制度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蚁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提速、加速。
正像一位科研人员所说的,当前,科学界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评价科学家的标准不是看其学术水平、业界口碑,而是看其是否能吸引和占有大量资金。由此也造就了一些“科学家富豪”。此等“乱象”必须用整治“四风”的“手法”加以治理。
当然,李宁案也再次告诫我们,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当年“曹鼎为泰和典史,因捕盗,获一女子,甚美,目之心动。辄以片纸书‘曹鼎不可’四字火之,已复书,火之。如是者数十次,终夕竟不及乱。”应该说,曹鼎抵制住女贼色相勾引,靠的就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修养。现实生活中的李宁,所面对诱惑如同曹鼎面对女贼的情形是一样的,然而,他却目眩神迷、灵魂出窍、见“色”眼馋、“坐怀就乱”,最终成为诱惑的“俘虏”,滑落犯罪的深渊。这无疑再次给我们敲响“宁走百步远,不留一念贪”的警钟,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贪婪和幸福永远不会牵手,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