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颂:在贫困村书写青春的80后书记

来源:《党风廉政教材》2014年第6辑 作者:杨 乐 晏 尔 郭金朝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3日 10:19 打印

  他是南宁市纪委监察局纪检监察三室副主任科员,2012年3月被组织选派到武鸣县马头镇的自治区级贫困村——四明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切实履行纪检监察干部的职责,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积极争取项目修桥修路、建球场、建文化活动中心,改善基础设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两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妻子病痛需要他安慰时,他奔忙在田间地头;父亲重病逝世,他还在村里组织群众开展“清洁乡村工作”,他从没有向别人诉过苦,也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一个人默默地无私奉献在基层,他就是唐颂——在贫困村书写青春的80后书记。

   

  2012年3月,唐颂从查办案件的机关干部转变为进村入户跟农民打交道的“村干部”,他的生活从分析资料追寻真相转变为让1800多人的村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可想而知。
沉下基层觅富路
  “他长得胖胖的,一看就是在城里没受过苦的样子,还那么年轻,他有没有法子带领我们这个贫困村闯出一条路子,我们也不是很有信心。”四明村党支部书记韦武坦言两年前对唐颂的到来,并没有寄予多大的希望。
  武鸣县马头镇四明村以山地、丘陵为主,无工业,全村共有7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403户,总人口1825人,主要种植水稻、木薯、花生、玉米,农民主要靠承包山林割松脂、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为主。贫瘠的土地只能给群众带来温饱,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160元。
  面对贫穷落后的四明村,初来乍到又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唐颂心里一片迷茫。虽然面前有困难,但他并没有退缩。“能够成为全市第一批选派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责任。”唐颂坚定地说,“既然下来了,我就想为群众做点实事,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帮一点是一点。”
  经过大半年的走家串户摸底,唐颂了解到村民最渴望的是让口袋鼓起来。“实际上,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不少扶贫开发项目,如何争取并用好这些政策,把产业发展起来,让群众生活有奔头,其他的工作才好做。”于是,他开始调研考察,在市纪委监察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结合四明村的实际情况,他带领村“两委”认真研究探讨并提出了走“特色致富,优势兴村”之路,决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植百香果。
  为了打消村民对百香果种植的顾虑,唐颂先后组织村干以及村民代表们到马山县乔利乡兴科村、西乡塘区坛洛镇富庶村百香果产业扶贫项目基地参观、学习、培训,并与广西香果人家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平时按市场价收购,如果销路不好,企业以1.4元每公斤的保底收购价的承诺,更是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极大增强了群众种植百香果的信心。
  2013年,全村连片种植了360亩百香果,其中板亨屯除了两三户外出务工以外,其他的农户都种植百香果,最多的一户达到16亩。这种粗放管理的果树,种下的第一年就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头一年亩产1000多斤,收购价达4元每公斤,去年单靠百香果家里就收入了2万元,今年百香果进入丰果期,预计可有5万元的收入。”说起百香果,韦武乐呵呵地,“多亏了当初唐书记让我们种下百香果。”
  2014年四明村种植百香果面积已达600亩。“百香果一年挂果8个月,并且可以连收5年,亩产最高可达8000斤左右。按照现在公司到我们这里订单收购,一亩纯收入可达15000元。”韦武告诉记者,2013年,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4000元。百香果种植让群众看到了富裕的希望,也让大家看到了这个城里来的“80”后书记办法多、行动力强,感受到了他为村里发展不遗余力的真心、对百姓的真情。
   

  改善基础大变样
    

  四明村不仅贫穷,基础设施也落后。
  唐颂对初到四明村的印象深刻: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全是泥路,下雨天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村里没有路,种的东西拉不出去,也没有人愿意进来收购,他们唯有靠山吃山,靠着一亩三分的瘦田过日子。”马头镇党委组织委员杨美勤无奈地说。
  唐颂的心仿佛被锤子重重地敲疼了。他通过多方协调,争取得到各方面更多的支持。先后组织完成了渌记屯至板亨屯3.5公里水泥路面硬化项目、板亨屯人饮工程、百禄屯生产桥建设、老陶屯生产桥和水利三面光工程建设、小黎屯机耕路项目、板亨和百禄产业基地道路建设。
  为了丰富村里的组织生活和群众的文化生活,他筹集资金对村部办公楼改造装修,借助政策支持建设了村民族文化戏台,通过项目支持和自筹资金等方式给板亨屯和老陶屯分别建设了篮球场,以及村级文化书屋等十几个建设项目,并配备了各类书籍2000余册和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记者进村采访时,板亨屯的屯级文化室正在修建,文化室建成后,村民又多了一个学习充电的好去处。
  驻村帮扶结硕果,真情奉献暖民心。两年来,唐颂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加大扶贫的综合投入,着力保障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环境,分别对7户困难群众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并将60余户纳入低保范围,让他们居有定所、生活无忧。
  在他的牵线下,南宁市纪委与四明村先后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市纪委创建先锋示范城暨党员“一帮一”活动、新春惠民送温暖活动、党员先锋队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其间共计种植松树苗300株,清淤水利渠道1000余米,结对慰问困难户56户,投入慰问资金、物资4万余元。
  在寒冬岁末,他惦记着村里的老人,从各爱心人士手中筹集到100余件男女棉衣,总价值2万余元,全部送到最需要的群众中去,将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唐颂深深知道,在推进村里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抓在前头,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他争取到2万余元资金完善了村务公开与制度宣传基础设施,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委员会,加强对村干部和村务进行监督,开展了阳光纠风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强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让村民明白村里事,让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到群众的心坎上,打破党群间的“隔心墙”。
  

  清洁乡村成示范
  

  村容村貌落后,群众乱搭乱盖、垃圾乱扔是四明村给唐颂留下的第一印象。2013年,覆盖全区的“清洁乡村”活动的春风也吹进了四明村,但要改变村民的陈规陋习,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谈何容易!
  “家看家,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他们都会真心实意地对待你。”经过一年多与群众的相处,唐颂知道,一开始村民对清洁乡村工作还是不太理解,与其动嘴说不如动手做。
  他不等不怨,带头与村干部对村里脏乱差最严重的鱼塘周边的环境进行清理。当时正值盛夏,由于身体肥胖,加上缺少劳动经历,唐颂曾因失水过多累倒在“垃圾堆”上。累倒后不久,在一次卫生整治中,由于天气燥热,连日没有休息好,他右耳发生感染,半边脸肿胀麻木。在医院住了两天院后,他包着纱布又回到了四明村投入清洁乡村工作中。看着一个外地人为本村的清洁工作而病倒,四明村的群众被唐颂的精神所感动,纷纷支持和投入到清洁工作中。
  村民主动配合清洁乡村工作,自觉推倒了60多间破旧、多余的泥瓦房,用挖掘机平整板亨屯周边环境卫生2000多平米。
  板亨屯的党员张华儒把自家的一分多地无偿给村里建设垃圾池,同时带动了其他党员群众自觉腾出土地,3个垃圾池选址很快有了着落并及时建了起来。
  在四明村最偏远屯之一的渌昌屯,15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自发组建了“夕阳红”乡村清洁队,每隔两天,他们就对村前村后的垃圾进行一次清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颂在带领群众致富、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不忘调解村里的邻里关系,维护屯与屯之间的和睦友好。
  板亨屯和百渌屯是两个相距不远的屯,十多年前因水源问题闹矛盾,大动干戈,以至于两屯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积怨十多年的两个屯的矛盾连村委都无法调解,只好听之任之。
  唐颂听说后,为化解两个屯的恩怨多次深入到两个屯,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做好两个屯的群众思想工作,并承诺帮他们解决水源问题。在唐颂的撮合下,两个屯的党员、群众代表吃了“和解饭”,终使两个屯化干戈为玉帛。
  在唐颂的带领下,四明村的村容村貌、乡风民情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昔日贫穷落后、脏乱差的贫困村已经被评为武鸣县清洁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正展现出水清岸绿地洁净、乡风文明和谐的新景象。

(作者单位:南宁市纪委 )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