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待位子给我的启示
近日,看到一篇叙述周恩来总理对待 “五子”(位子、孩子、票子、房子、车子)的文章,感触颇深,特别是周总理在对待“位子”的态度上更是令人敬佩,忽有把周总理一生对待位子的故事翻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冲动。期盼为官者以此为镜,正衣冠、明得失、知荣辱。
周恩来同志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从不争权争位,即使在他本来可以受任于更高的职位时,他总是顾全大局,让位给他人。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从党的最高利益出发,自动退居助手地位,让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从而保证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对实现党的历史性伟大转折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周恩来一生中有许多次机会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头号领袖,可他虚怀若谷,甘居次位,从不谋取那些唾手可得的最高权力。30年代初,他退居李立三之后;1945年党的“七大”后,他极力举荐老同志朱德和有能力的刘少奇同志,又谦虚地退居朱德和刘少奇之后。西方学者在《中外学者论周恩来》一书中这样赞扬道:“周恩来小心谨慎地避免强求任何个人权力,而在努力贯彻与实行国家与革命政权的政策时,则一向是个热心的工作人员。”
日常生活中,周恩来同志将名、权、利看得很轻很淡,他多次告诉记者,要多宣传群众,不要突出他自己。1955年,邓颖超同志参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发现纪念馆内周总理的像比别的教员的像大一些,就向总理反映了这一情况。周总理便委托邓颖超转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同志,把他的像放成同别的教员的像一样大,并深情地说:“那几位同志都为革命牺牲了,我们的像不应当超过他们。”
看看,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待位子的态度。同样,他在对待孩子、票子、房子和车子方面也堪称楷模,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他的一生高风亮节、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高尚品格令世人敬仰。1976年1月,当周恩来总理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溘然长逝的时候,全国人民无比悲痛,首都十万民众自动聚集,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壮场面;联合国也破例持续7天下半旗向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逝世表示哀悼,真可谓空前绝后。
那么,周恩来同志一生对待位子的态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笔者认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大小是个官(准确的讲是人民公仆),为官就要有为官的样子。就应该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要胸怀大局,淡泊名利,保持清醒,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将全部心思和精力凝聚到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事情上来。只有这样,才会在个人的职务升迁、位子变化和工作需要中摆正位置,做到波澜不惊、宠辱不惊,做到“升”得坦然、“退”得豁达。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提拔重用,这是常情常理,也是一种普遍心态。但有的人把官位和权力作为人生追求,既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又不能正确地对待进退。为了权位处心积虑,不惜放弃原则,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明争暗斗、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及其;得到提拔后忘乎所以、原形毕露、以权谋私;没有得到提拔重用时就会心态失衡、牢骚满腹,甚至不择手段跑官要官,走上违法犯罪之途,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而从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高尚、闪光的一面。因此,为官者应该对工作要有进取心,对升迁要有平常心;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就是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至于个人的进退去留,应坦然地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就在那个位置上尽心尽力、发光发热。
环顾现实社会,一个个被揪出来的贪官,无一例外在对待这“五子”的问题上栽了跟斗。为了满足对这“五子”特别是位子的无限欲望,他们置党纪国法、社会道德于不顾,大搞权钱交易,直至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走上了人生不归路。所以说,如何对待位子是摆在为官者面前一道永恒的人生课题。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充满诱惑的现实社会,一个又一个的活生生的警示案例,促使为官者不得不清醒地思考,作出正确的选择,修炼高尚的品德,决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迷失了正确的人生方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生在对待“位子”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有鉴于此,笔者在读到这篇文章时,除了对周恩来同志无限崇敬之外,不胜感慨,奋笔疾书,与各位为官者共勉。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