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支书”黄顺贵:一肩挑起两个家和一个村
白石村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只有900多人,散居在方圆20平方公里的大山间。这里有一位“长征支书”——— 黄顺贵,从1990年担任村干以来,徒步近5万公里,为了村里的事业、群众的利益,奔波往返在崎岖的山路上,用24本写满工作备忘的老黄历,12本写满近20万字的工作笔记,润色了他24年间从青丝到白发的人生画卷。与此同时,面对姐姐家遭遇的不幸,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资助两个外甥女上学,一肩挑起两个家。
不离不弃,一人挑起两个家庭
7月14日上午11点多钟,已接近午饭时间。雨后的白石村茶岭组还笼罩在烟雾缭绕之中。中等身材、满头白发的黄顺贵手提装着几根黄瓜和一把青椒的尼龙袋,向山下一栋简陋的房子走去。黄顺贵已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给姐夫家送菜了。但他心里非常清楚的是,只要姐夫姐姐家的两个孩子还没长大成人,他就必须这样坚持下去。
黄顺贵的姐姐姐夫家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姐夫黄方金,2004年在山上劳作时不幸被石头砸断脚,落下四级肢体残疾;姐姐黄兰青患有先天性二级肢体残疾,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两个小孩,大儿子上中专,小女儿上初中,每个月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个家庭男女主人身患残疾根本无力撑起这个家。
49岁的黄顺贵是白石村的村支书,也是黄兰青的弟弟。在这个家庭摇摇欲坠的时候,黄顺贵用自己厚实的双肩,担起了这个家庭生活的大部分重任,从此他的肩膀上挑起了两个家庭和一个村的重任。
自黄方金被石头砸伤,黄顺贵就把他家的事情当成自家的事。那时黄方金的家还在邻村,风雨飘摇,政府政策好,将其纳入危房改造对象。为了方便照看这个家庭,黄顺贵建议黄方金将房子建在茶岭组,正好在他家屋前不远处。在龙胜的农村,建造房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上山砍伐杉树,运杉木……黄顺贵和妻子为此忙前忙后。“每年种完自家的田,还要抽出时间帮他们种三亩水田。”黄顺贵的妻子回忆说。
去年村里搞人饮工程,黄顺贵自己掏钱帮助黄方金架设水管,如今,自来水直接通到了黄方金家的伙房。记者采访时问其具体做了什么,憨厚的黄顺贵笑着说:“没有什么大事,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就连每天吃饭这样的小事,黄顺贵每次在自家菜园摘菜,都会多摘一些给黄方金送去,更不用说像换灯泡这类的小事。
值得庆幸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和职校免学费制度,让黄方金家的两个孩子上学有了期望。而每个孩子月平均500元的生活费对这个家庭来说确实难以负荷,黄顺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小外甥女还在龙脊镇念小学时,每次开家长会,都是黄顺贵去。“开家长会的时候看到姨父来,小家伙立马乐开了花。”黄顺贵的妻子在旁边开玩笑说。
初、高中的生活费稍比小学贵,就现在而言,黄方金家两个孩子每个月生活费加起来要1000元。而黄顺贵家里并不富裕,儿子黄流钰正上高中,而且是“自费生”,每年学费12000元,每个月生活费500元。3个孩子生活费加起来每个月要1500元,全部由黄顺贵一个人承担,他已义务支付黄方金两个孩子的生活费8年了。
龙脊因梯田而出名,而很少有人知道龙脊有个白石村,这里的村民没有开发旅游,保留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习俗,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竹子、杉树、养殖等,村民年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而黄顺贵家里20亩竹林,13亩杉树林是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家里没有钱的时候,卖一头牛可以得七八千元钱,又可以维持几个月的开支。每年还可以出栏几头生猪和小猪仔,也可以补贴家用。”算着自己的家庭收入,黄顺贵依旧信心满满。
行万里路,双脚丈量出无悔人生
黄顺贵不仅要管好两个家庭,还要管好一个村。白石村有16个村民小组,共900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靠他协调处理。黄顺贵热心、本分,深受当地村民拥护。当村干25年,他先后做过村委副主任、主任。前些年村两委换届,黄顺贵高票当选为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起所有村务。
自打当村干起,黄顺贵便意识到修路对村民的重要性。他带领全村骨干党员冲在最前面,带头捐工献料,深入到每个生产小组召开动员会组织村民挖路基,扩宽升级通村公路,协调村民土地征收补偿。多年来,他向上级争取水泥和项目资金,修通、拓宽通村道路,实现通村公路道路硬化,修好通组公路5段,修好8个屯的通屯路。目前,白石村基本实现全村组组通公路,公路成为了白石村村民奔向幸福的希望之路。去年,在黄顺贵的带领下,白石村人饮消防工程也终于得以实施。如今,全村户户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生活方便不少。同时村里配备了消防设备,村民着实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黄顺贵除了主持村里的大事,还要协调村里各种各样的纠纷,为各类的困难户申请救助,每天马不停蹄,来来回回奔波在乡间。黄顺贵出去办事时都会随身带上一个笔记本,记录下要办的事情。翻开他那些泛黄的笔记、掉皮的老黄历,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工作备忘、行程安排、座谈记录……黄顺贵说,闲下来的时候他喜欢翻翻这些宝贝,25年来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做过的事好像都握在了他的手中,显现在他的脑中,时常想想自己帮乡亲们做了些什么,问问自己还能帮村里做些什么。有人说他“傻”,说有10年村干工龄后离职拿着定补,再去谋其他的活路,要比做这个“一肩挑”的支书划算的多。这些年来,村里变得越过越好了,特色种植产业也逐渐成规模,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而黄顺贵又在为村里创建一个特色种植品牌的事开始奔波了。他说和其他搞旅游的村寨比起来,这里还差得远,只能利用这里环境优势,往纯天然绿色生态方向努力创个品牌,才能圆上乡亲们的致富梦。
要完成村里各种繁杂的事务,黄顺贵必须经常在家里和镇政府之间往返。近日,笔者驱车来到白石村时,只见这条不宽的通村水泥路弯弯曲曲,公路里侧的大山仿佛被劈开一般,而延伸至茶岭组的路,则是用碎石块铺成的颠簸路,汽车在路途中甚至熄火几回。但黄顺贵却在这条12公里的砂石路上奔波了20多年。“这样的鞋一年得磨掉3双。”话语间,这位黝黑朴实的庄稼汉指了指他脚上已经洗得泛白的解放鞋。黄顺贵所在的茶岭组是白石村一个居民相对集中的自然村,距离白石村委还有3.9公里的路程,村委距离镇政府还有近10公里的路程,需要办公的时候得在“家里—村委—镇政府—村委—家里”往返,一趟下来近30公里,这还不算在白石村方圆20公里上山进屯入户做工作的路程。作为支书和村委主任“一肩挑”的他,一个星期至少需要往返2次为群众办事,包里准备着手电。有时候碰到事情处理得慢的话,晚上得一个人步行回村,到家的时候几乎是午夜时分了。25年来,他靠双脚完成了这一次又一次的往返,办成了群众交代的一件又一件事情。
“为什么不买辆摩托车代步呢?”面对笔者的提问,黄顺贵憨厚地笑了笑说“几千块的摩托车村里人人都买了,就我没有买。不是我买不起,我是想把钱用在刀刃上,供三个孩子读完书再说。”他说,他不想看见三个孩子以后的人生也像老一辈那样,走不出这座大山。他希望三个孩子通过上学,走出更美的人生,自己再辛苦也值了。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