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成于气正 业兴于风清

来源:宾阳县纪委 作者:南纪宣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7日 17:30 打印

  如今,每天浏览新闻,最能吸引人眼球的标题莫过于“某某地区某官员因违纪违法落马”的报道,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后,一时间,“老虎”、“苍蝇”被打得无处躲藏,各项“禁令”让领导干部“夹起尾巴”做人,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一阵阵“整顿”的清风正气,荡涤了尘埃,送来了清爽。

  一些干部一时无法适应,进而感慨、抱怨,更有甚者,辞去公职,公职人员队伍的进出引来多方关注,该去该留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整风”力度之大,让人们对“公务员”一词有了新的审视。没有了“金饭碗”,一言一行都被社会舆论监督,没有了所谓“特权”、“优待”,福利少了,压力多了,领导干部不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变得谨言慎行了,只有个个都变得兢兢业业了,才算是取得理想的效果。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原本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及作风就应该谦逊谨慎,而不是趾高气扬。我们当中有的干部,风不清,气不正,开会迟到、早退、随意接听电话,上班时间聊QQ、热衷网购,下了班进出娱乐场所、公车私用;有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办事效率低下,思想浮夸,作风不实,有成绩就沾沾自喜,出了事就相互推诿,不敢担当,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干部少作为甚至是不作为。整顿干部作风,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些不利于科学发展、不利于和谐发展的不良现状,重新转变干部思想作风,营造和谐、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改善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民族振兴。

  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干部的形象好在作风,坏也在作风;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态度,敬佩的是好作风,不满的是坏作风。作风至关紧要,风气影响成败。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发展的速度和跨越的力度。党政机关干部要在改革发展中,勇挑重担,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埋头苦干,雷厉风行,定下来的事情抓紧去办,部署的任务尽快落实,把各项工作成效提升上新水平。说到底,就是要变个思路想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脚踏实地快落实。以全新的理念,扎实推进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开辟新途径,寻找新路子,创造新业绩。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要认真查找自身作风华而不实,工作不扎实的各种表现,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正,加大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真正形成求真务实、不尚空谈的良好风气。要自觉地将自身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树立兢兢业业、热情待人、为人厚道、办事公正的良好风尚。要始终恪守勤政廉政,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作为机关干部一定要坚决贯彻中央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重要指示精神融入自己的脑海里。改进作风贵在落实,必须做到开短会、讲短话,能合并的会议坚决合并,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安排会议要节俭、高效,务实。认真开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的自查活动,积极查找和纠正“四风”中的问题。要始终高扬主旋律,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广大机关干部要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营造勤于学习、乐于求知和勇于探索的风气。还要与时俱进,善于学习、才有新招。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多一些学习,少一些应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知识上,用在思考谋划工作上,用在一心一意干事业上,使一切积极因素和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能凝聚起来,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要始终真抓实干,创造出优异的成就。要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怀着对群众的敬爱之情、敬重之心、敬畏之意,踏踏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始终坚守诚信,勇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担当、愿担当、善担当,是改进作风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需要胆识和勇气。面对任务勇挑大梁,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面对邪气坚决斗争。有胆识和有勇气,才能真心实意负责任,才能肩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才能应对前进中的各种风险考验。善于担当需要充足的底气。“打铁还需自身硬”,肩膀硬、腰杆直,做事稳妥。自身硬气,身体力行,一身正气,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事成于气正,业兴于风清。良好的干部作风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成就事业的保证。我们有理由相信,整顿干部作风,它将能为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