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有接受监督的勇气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报道,6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鹏在体育总局2014年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到了作风建设问题。他承诺:从我做起,率先垂范,持之以恒改进作风,接受监督。此举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热评。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是手握公权的公众人物。作为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接受监督的勇气,甚至是不愿接受监督,那就会脱离群众路线,就会是自己成为脱缰之马,最终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害了部门,害了国家。因为不接受监督的权力势必会导致为所欲为,导致腐败。
领导干部要带头接受监督。当前,仍有一些人喜欢利用权力独断专行,他们认为“上级监督是对自己不信任、同级监督是跟自己过不去、群众监督是对自己不尊重。”他们缺乏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不习惯在监督之下工作生活,也不懂得工作生活中如何想一想,如何照一照,如何检查自己有什么不足;他们讳疾忌医,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下去,这是很危险的。领导干部只有带头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经常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有“闻过则喜,有过则改”的精神和勇气,要把组织监督视为对自己的提醒和关爱,把群众监督视为对自己的坦诚和信任,把权力当做“双刃剑”,当做一种压力和责任,把自己的言行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和运用。
领导干部要乐于接受监督。接受监督,实际就是保护自己,防止把“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 别人的逆耳忠言,犹如父母的谆谆教诲,要养成乐于接受监督的习惯,要自觉主动地争取监督,真心诚意地欢迎监督,确立监督就是爱护的意识,要带头养成接受监督的胸襟和气度,想干事时既要听得进正面的设想,又要听得进负面的忠告。既要听得进鼓劲的分析,又要听得进直率的批评,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发“雷人”之语,不作“雷人”之举。
接受监督是一个准则,一种境界,一种基本党性要求。接受监督,就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时刻分析自己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就能磨砺自身的品性,消减隐藏深处的私心,抵达“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精神境界。
监督,更能使人清正廉洁。“当官以不贪钱为本”,是一条古训。有的领导干部总以为自己聪明,总以为别人不知道,别人监督不了,一念之差,贪欲熏心,反而跌入腐败泥潭。自觉接受监督,才能保证掌好权、用好权,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监督是一种警戒,一面镜子,可以促人求真务实。接受这样严格的监督,就能促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办事就不会出大的偏差,就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科学决策。即使一旦出现错误决策,也能及时得到纠正。能够勇于接受监督的领导干部,即使没有丰功伟绩,也会给百姓留下好的作风,好的口碑。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