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下生长的焦裕禄精神
近日,影片《焦裕禄》热播,焦裕禄精神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焦裕禄精神是什么?新形势下,焦裕禄精神如何继承与弘扬?焦裕禄精神对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如何?如此等等,都是当前热议的话题。细节最能感动人心,从细节之中可见精神。在热议的声音中,读习近平1990年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重温焦裕禄厚重的人生历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一棵生长的“焦桐”去寻找焦裕禄精神,去品读焦裕禄精神,去鼓舞我们弘扬焦裕禄精神,鞭策我们以焦裕禄精神更好地投入工作。
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词作有感而发。习近平在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之后,感怀而述:“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简炼的句子,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是清风正气的礼赞,是躬身为民的风格,以及情系百姓、造福祉于人民情怀。词中既寄寓百姓对焦裕禄深怀缅怀,也深有感触地赞许焦裕禄精神的伟岸。
“把泪焦桐成雨”,是最有感触以及深意的句子。“泪雨”是对焦裕禄离去的深深眷恋,而“焦桐”的注释及解读,更为形象地为我们展现焦裕禄精神的实质。注释中写道,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这一棵“焦桐”,事实上,就是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诗人臧克家的作品《有的人》,本来怀念的是鲁迅,讴歌的是鲁迅精神。后来,被更多地延伸为对一种奉献精神、伟岸人格的写照。诚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解读“焦桐”的来源,为何群众把焦裕禄“抬举得很高,很高”,为何焦裕禄与常青常绿的泡桐一样永远地活在群众的心目中?这里,是人们高高擎起的清官之志,清官之勤,清官之魂,是人们对“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公仆的深情,更是一种比姓名刻入石头更为长久及深远的敬重。做什么样的人,有一点什么样的精神,能够为更多的人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决定我们为人与处事的高度与厚度。让精神支撑大写的人,让精神续写伟大的事业,我们更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做有精神的人,做有气节有风格的“焦桐”。
坚持走群众路线,深深地爱着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一棵“焦桐”是一生无悔精神的映衬。反复品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词作,似看见一棵永远活在人民群众心中的“焦桐”,这一棵“焦桐”永葆青翠的生命与希望。风沙不改,岁月历炼,英雄意气,经久弥坚,涓滴细流知道一种为民的柔情,千顷澄碧知道一种胸襟的博大深厚。呕心沥血,绿盖成荫,笔者相信,“焦桐”下生长的焦裕禄精神必会根深叶茂,必会传承发展,必会深深地烙进人民群众的心中。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