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凌云县陇雅村里的好支书吴天来
在陇雅村里的铁皮石斛种植示范点,吴天来向广西新闻网记者介绍村里发展中药材种植带给村民的增收情况。广西新闻网记者 邓昶 摄
记者 杨子江 邓昶 陆樱仁
吴天来所在的陇雅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当地人曾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来形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位于凌云县泗城镇的陇雅村全村无一分水田,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过去群众只靠在石窝地种植玉米和红薯维生。“对面能说话、见面走半天,地无三分平、出门就是坡,人无三文钱、户无隔年粮,”就是20多年前陇雅村的真实写照。
1996年,吴天来垫付25.2万元,带领群众修建13公里长的村级公路。从此,他每年都至少从自家收入里拿出两三万元为村里做好事,年复一年的积累下来,2013年吴天来拿出来扶助本村和其他村屯的经费就超过2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如今陇雅村除了3000亩桑园和养猪场,还有正在发展的3000亩中草药、3000亩马尾松。不仅要一个村富,还要让周围的人一起富起来。吴天来结对帮扶相邻的品村、陇照村开路和发展经济,成效初现。
大山深处"领头雁"
“像我们这种条件的地方,是要有个人站出来,做成事情,群众佩服,齐心协力才能谋发展,单个干不行。”吴天来告诉记者。
1981年,因贫困辍学的高二学生吴天来,看到许多乡亲连一碗稀饭都保不住,一直在暗暗地寻找着一条适合陇雅村脱贫致富的路。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陇雅的山山壑壑,磨破了十几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他终于发现陇雅村几个自然村周围山上有锑矿。他欣喜若狂,立即办理开采证和代理收购证,组织群众采矿,肩挑背驮运输矿石到山外卖。仅一年半时间,产矿上千吨,全村收入达300万元,部分群众摆脱了贫困。
陇雅村的山山岭岭盛产金银花等中草药。为了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吴天来自己掏钱独闯广东、贵州、南宁、玉林等地,了解行情、寻找销路、学习技术,回来后办起了购销中心,发动和引导村民采集野生药材和种植药材,自己负责运销山外,又使一些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陇雅村离乡镇和县城四五十公里,吴天来的购销中心除了经销糖烟酒类和一些日用品外,还为当地群众提供化肥、农药、农具、水泥、饲料等赊销服务,每年小店赊出货物总值达13万元之多,极大地便利了群众。
天道酬勤,吴天来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致富能人,到90年代初已积攒下60多万元的个人财富。听从亲属的劝告,吴天来准备建一座4层楼房,还动工打了一大堆砂。然而,最终还是放弃了。他说:“我真不愿意自己一家人住进楼房,而眼看着群众住在破旧的木屋里。我希望乡亲们都能富裕起来,都能住上新楼房。”
为了使乡亲们尽快脱贫,吴天来开始在村里发动大家拉电、修路,可是他的举动却引来了非议,有人说:“你既不是村干部,又不是党员,我们为什么要听你的?”为此,吴天来心里十分苦闷。他想起了老党员、曾担任生产队长的父亲说过的话:“共产党员能够最先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是最能代表父老乡亲利益、最能够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便下决心要像父亲一样入党,挺直腰杆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1993年1月,吴天来向村党支部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94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7年3月,他当选为陇雅村党支部副书记,1999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带着群众闯三关
制约陇雅村发展的根子是缺水、无电、路不通,可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山村要解决这“三不通”谈何容易!吴天来明白,再难也得闯过这三关。
在他的建议下,村里首先解决的是水的问题。他带领全村开展了饮水大会战,一次修建了总储水量达6000立方米的14个大水塘,安装了3600米的自来水管,村里人终于告别了吃“望天水”的日子。
拉电,村里决定村民人均集资250元。可发动集资时,许多群众持观望态度。自动担当这项工作的吴天来没有泄气,他自己先掏钱买来了高压电杆。当群众接到卸杆的消息后,终于吃下了定心丸,纷纷筹集资 金。但仍有部分困难群众交不上集资款,吴天来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存款补上,并组织群众不分白天黑夜地运杆埋杆、运线放线,整个工程建设只用了41天。
在这41天时间里,吴天来有14个夜晚通宵达旦没有休息,共垫资13.8万元。工程结束,不仅本村42个自然村全部灯光通亮,还辐射到其他乡镇100多个自然村,有4000多人从此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吴天来要一气呵成地实现自己的富民愿望。1996年秋,他先垫资26万元,带领群众把陇雅通往官仓的12.26公里便道改建成村级公路。按理说,通往乡政府长14公里的公路是村里通往山外的主干道,早一天修好,对村民致富有利,可是这项需投资80多万元的工程连启动资金都没有,怎么办?吴天来又一次毅然捐资1.4万元用于前期测量,并垫资6万元,组织400多位民工先上工地施工。没有钱买炸药,吴天来跑县物资局求助,赊到了20吨炸药。但是400多位民工的吃饭问题也要解决,吴天来把自己2000多公斤玉米棒搬下阁楼,让母亲和妻子用手脱粒并磨好送到工地上。老母亲手搓肿了,妻子推磨累得腰痛,但工地可以开伙了。工地上没有钱购买食油,他把自家的50多公斤腊肉和食油拿到工地,给民工改善伙食。
这条公路有4处地方需要在悬崖峭壁上炸出路面来,施工特别艰险。吴天来作为工程总指挥,身先士卒,总是在最危险的地方。有一个叫鹰嘴崖的地方,公路要从离谷底150米的悬崖中穿过,施工难度很大,钻机根本派不上用场。吴天来叫人用绳子把自己栓住,然后从崖顶吊到半空中打炮眼。而为了做好这些工,吴天来在半山崖的石洞里呆了9天9夜。颤悠悠的绳子让崖上崖下的人吓得不敢睁眼看,吴天来却和后面跟着下来的民工不慌不忙地打出一个又一个深约1米的炮眼。点炮时,他让其他人先上去,自己最后一个撤离。在吴天来的模范带动下,村里的党员、群众个个鼓足干劲,加班加点赶进度,仅用3个月时间就修通了公路全线。
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在采摘桑叶养蚕。(资料图片)
培植产业 带领村民奔小康
水有了!电来了!路通了!要使陇雅村村民真正脱贫致富,就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有产业带动。十几年来,吴天来通过开展“三个代表”活动、“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活动”和“开设农家课堂”等形式,培训党员和农民骨干,提高农民素质,使他们掌握各种实用技术。他带领全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桑养蚕,利用坡地、荒山大面积种植金银花、板蓝根、“十大功劳”等中药材,还发展生猪养殖业。
在吴天来的带动下,陇雅村的桑园面积从原来的50多亩扩大到如今的2500多亩,全村养蚕4300多张,产鲜茧3490担,产值381万元,农户户均养蚕收入1.5万元;全村共发展中草药种植1300多亩;成立全市第一个养猪专业合作社,目前户均母猪存栏2.5头,年均猪花出栏8000余头,养猪产值160万元;新发展的食用菌种植产业目前初具规模,预计年产量达到15万袋以上,年产值可达80万元。
当广西新闻网的记者2014年初来到陇雅村的时候,吴天来告诉记者:今年村里还要发展圈养山羊,要种植500亩的铁皮石斛,还要把十大功劳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如果全县十大功劳种植有5万亩,就会有人来凌云县投资制药厂和饮料厂了。”未来的发展蓝图,早已藏在吴天来的心中。
大家富裕了才是真富裕
如今的陇雅村,山变绿了,村变美了,人也变富了,创造了大石山区具有可借鉴意义的村庄致富“神话”。看到陇雅村的巨大变化,其他村的群众非常羡慕,都说陇雅村群众很幸运,有这样一位好支书。陇雅村民编了一首歌谣,来赞美他们离不开的主心骨:“喜满山村花盛开,陇雅三通奏捷报,红花送给谁人戴,模范支书吴天来。”
而吴天来则想的是让更多的村民富裕起来,在要种植的500亩铁皮石斛,吴天来就设想把村里的人都纳入进来一起分享合作社的股份,按每户1亩的股份,陇雅村302户,还有近200股的多余,这些股份吴天来不是想着自己多分一些,而是考虑让周边的村屯的贫困农户参股进来,等到收成之后能够有分红,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同样的,今年陇雅村培育了1500万株"十大功劳"种苗,由县林业部门收购分配到附近的乡镇山村,陇雅村只能余留300多万株苗进行种植,但是一旦种植开去,达成5万亩的种植面积,吸引来的药厂和饮料厂的投资,又能给县里面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多年来,吴天来就是凭着这样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战胜大石山恶劣条件“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精神,为陇雅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开创了这个村的共富伟业。从1999年起,他先后荣获“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扶贫贡献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及“全区十佳村党支部书记”等20多项荣誉。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