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对“截访”说不
最近,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河南,巡视组驻地郑州市黄河迎宾馆门口,围满了来自各市、县、乡镇的政府工作人员,成为河南基层官员最密集的区域。这些基层官员在迎宾馆门前值班蹲守,是为了拦截本辖区内试图进去向巡视组反映情况的人。《北京青年报》就此事发表评论:“包围巡视组”是最该巡视的严重问题。
河南郑州这次“包围巡视组”的现象,说穿了,其本质就是一种“截访”现象。“截访”是一种政府“陋习”和“诟病”。一个地方“截访”问题严重,既说明了群众没有说话的地方,群众的意见没人听,群众上访的渠道不顺畅,群众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也说明了当地官员脱离了群众路线,害怕与群众打交道,有“心虚”行为,有“见不得人”的事情,甚至有严重的“失职渎职”“贪污腐败”问题。假如那些长期上访者没有冤情,没有困难,假如当地政府能够给他们解决问题,能够为他们主持公道和正义,他们谁还会千里迢迢去受那个罪?如果我们的政府和官员能尽职尽责,对群众有同情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久拖不办、不推诿扯皮,那么还“心虚”什么呢?
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多听群众的心声,就是要多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知道,群众的上访问题,多是源于所诉求的问题在当地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没有人能够为他们主持公道,他们才会不断上访。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把上访群众称之为“刁民”?说明这些地方或部门没有真正做到走群众路线,没有真正关心群众疾苦,没有真心帮助百姓排忧解难。与其说那些越级上访者、重复上访者、集体上访者都是“刁民”都是“顽固不化者”,不如说群众上访折射了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办事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而这些地方政府在这些问题面前,不着意解决矛盾,却热衷于“截访”。殊不知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因为“截访”不但花费巨大,还造成了矛盾积累、堵塞民意通道、地方不良风气盛行。
记得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截访”造成矛盾积累,堵塞民意》一文指出,很多社会矛盾就是这样长期“截访”积累起来的。当然,某些部门对民众来访材料不加研究就下转,一级转一级,转到下面就了事,这也造成了矛盾积累。有的人还因材料转回到被揭发、被状告人的手里边,不仅自己的问题没解决,反倒因打击报复变本加厉受侵害。我们的一些地方官员在错误的政绩观指导下,未能很好地解决群众的问题而引发群众与政府间的矛盾,却又不愿意将本地的问题暴露出去,就一味地采取“截访”、“控访”措施,甚至威胁上访者,从而激化上访者和政府间的矛盾。换句话说,“截访”、“控访”的力度越大,说明地方政府的心里就越是有鬼。
走群众路线,就要有勇气面对群众,就要有责任为群众着想。“包围巡视组”的“截访”,既违法,又侵犯了公民基本信访权利。作为一级政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巡视组,对存在的问题不能遮遮掩掩,要真诚接受巡视监督,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剖析反思,及时加以解决,这才是自己的职责。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