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红头文件规定“去官气”点个赞

来源:贵港市覃塘区教育局 作者:周翔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1日 15:49 打印

  今年2月25日,《彭山县党员干部“去官气”具体要求》出炉,并经县委常委会审定,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给全县。“依照《要求》,去官气分为思想上和行为上。”王仲文说,其中,行为上“去官气”,则从工作中、对待群众和个人行为等方面,细节入手作了“十不准”规定。(2014年4月11日《华西都市报》)

  以红头文件出台“去官气”新规,首开全国先河者当属四川彭山县。出此文件,约束官气,源自该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民意调查之意见归集。对于一次座谈会上有群众 “模仿”个别干部的官气样儿,想必没有谁不熟悉:领导车来了,干部疾步过去,弯腰开车门,满脸堆笑;在田间,干部叼着烟,一会双手叉腰,一会用手指着老百姓,大呼小叫;在餐馆门口,干部吃完饭,走出来,手捏牙签,当街剔起了牙齿……

  官气清而弊肃,官气浊而腐生。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当中,官气清正是主流,但是不可否认,长期以来,也有一些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官气”十足,主要表现在这些干部忙于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喜好迎来送往,好摆官架子;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他们常常以掌权傲慢自居,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拿腔作势,主观武断,言行不一,甚至违法乱纪。

  我为彭山县出红头文件规定“去官气”点个赞。对于官气陋习,世人一贯深恶痛绝。人民群众平时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如此境况,久而久之就会对官员群众形成负面印象,损害党和政府的影响力、号召力、执行力。为此,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就要消除官民之间的隔阂,肃清官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有道是:走出“官本”,坚守民本,才能不忘本;少些官气,多些民气,才能聚人气。河南省委书记在机关食堂排队买饭,安徽省芜湖市副市长骑车送女儿上学,湖南省祁东县委书记与工作人员一起吃盒饭,习近平调研兰考时自觉上交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两天的标准用餐费用160元……看看,这一幕幕亲民平民化行动场景,之所以广受关注,深获好评,其实就是社会公众对党员干部“平民亲民”的追捧和期待,同时也是对官老爷“官气十足”的批评与唾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曾将官吏之德比作“风”,将百姓之德比作“草”,上行下效,风吹草随。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反之,官吏失德,徇私图贿之风便会盛行起来;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崩溃。毛泽东曾说:“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焦裕禄、朱伯儒、孔繁森、杨善洲等这样的好干部,这些好干部,为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官气清方能塑官样,“没官样”才能立官威。前年有一部电影“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就有关于“没官样”的周恩来的情节。盖尔霍恩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也是著名的战地记者,他们的蜜月选在1940的中国。在华期间,盖尔霍恩和海明威见过包括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内的许多中国高官,可盖尔霍恩对“没官样”的周恩来评价最高。她说:“如果他是典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对我来说,我已被这位魅力十足的人强烈地吸引住了。”我想,成就周恩来“魅力十足”的综合成因众所周知,但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他的“去官气”。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