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公车喷标 纪委带头
大新县工作人员正为一辆公务用车贴上标识
本网大新讯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后,大新县纪委迅速行动起来,率先在纪检监察工作用车两侧分别上喷上“公务用车”标识,标识内有“公务用车”字样和监督电话,落款为大新县纪委监察局,方便群众监督、举报,严防公车私用。
对于公车治理,像大多数徘徊在各种治理方案前的县级纪委一样,大新县纪委曾经考虑过给全县公车装上GPS定位系统,也曾经考虑过给全县公车统一车牌号,对包括近期呼声很高的取消公车、给予补贴的改革方式,都进行一再论证。但各种做法各有弊端,真正实施也存在实际困难,什么时候什么方式最恰当?显然,公车改革还在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在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前,大新县纪委从自身出发,率先在纪委公车上喷上“公务用车”标志,为将来可能的改革奠定基础。
纪委带头自觉接受监督
“以往都是纪委去监督别人,现在我们要勇于站出来,让广大干部群众来监督纪委。纪委本身做到了,在执纪过程中就更具威慑力。另外,我们纪委本身就应该走在廉洁自律的前列,给广大党员干部作表率。”大新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农鹏辉认为,纪委本身就应该是一面旗帜,在执行中央各项规定上就应该带好头。
有人质疑,“公务用车”标识上的监督电话是纪委的,发现纪委违规使用公车也是向纪委举报,纪委怎么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呢?
“除了通过纪委机关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以外,群众的监督也是一种约束,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一不小心就拍上网去,一不小心就成了风口浪尖,没有哪个纪委领导干部愿意顶风冒险的。”大新县纪委一名工作人员解释。
大新县公车喷标行动才刚开始,喷标的公车不多,但是眼尖的群众已经看到了,在觉得稀奇的同时,都表示赞赏:“车身上喷上标识,是一个很值得肯定的事,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都愿意让群众进行监督,也方便我们群众进行监督”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后,公务用车日渐规范,大新县公车私用的现象已经少而又少,大部分公务员家庭都购买或计划购买私家车。“没有车的宁可借朋友,也不敢用公车去办私事,被人看见了、被纪委处理了划不来。”正计划着也将本单位的公车拿去“喷标”的某局领导说。
纪委带头带出示范效应
大新县国土局一名执法人员准备驾驶已经“喷标”的公车从执法现场返回
据悉,本次“公车喷标”行动,大新县纪委既没有请示到县委,也没有下文通知统一“喷标”,而是在大新县纪委监察局的四辆公车上试行“喷标”,通过纪委的带头,带动其他党政机关单位自觉“效仿”。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纪委的四辆公车还没有喷完,大新县国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安监局以及桃城镇等多辆公车已经排在喷漆店门口等待“标上身份”。“喷上这个标志,除了方便群众监督,还可以给我们执法人员一个提醒,在执行公务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正等着给自己负责的公车“喷标”的大新县国土局执法大队工作人员方红运很支持“公车喷标”这一做法。
“可能不用多久,很多单位都会自觉来喷标了,纪委带头,谁敢不跟呢”,负责喷漆的赵师傅调侃道。在场的人都很支持这一说法,大家认为,纪委都喷了,你单位的还不喷,是不是存什么私心呢!
当然,公车治理,不可能“一喷就灵”,给公车“带标上路”,只是大新县公车改革的一个开始。“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通过我们的带头示范,让越来越多的单位、越来越多的领导加入到自觉接受监督的行列,自觉接受比强制进行的效果会好很多。我们也会通过加强网络曝光的回应及其他形式的投诉答复来推动公车喷标的作用,以证明公车标识它不是一个‘装饰品’。” 大新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农鹏辉说。
公车喷标带动作风转变
“公车私用这个概念,现在已经不单纯是领导私自驾驶公车办私事了,而更多的是公车什么时候在用,它停在哪儿,哪些人从公车上下来干了些什么等等,群众可以从对公车的监督扩展到对领导干部执行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党纪条规的监督。”大新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农武强认为,公车“喷标”还可以带动整个机关作风转变。
公务用车“亮明身份”,就是要上行下效,领导怎么做,下面的工作人员也会怎么做。“领导不敢用,其他工作人员肯定也不敢再用,特别是到酒店吃喝,下村屯赶歌圩等肯定没有了”大新县亿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许女士认为,公车贴标在治理公车的同时,还可以树立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
公车贴标,主要靠群众来监督,而网络的发达,更有助于群众的监督。今年,大新县在集权力事项公开和监督的纪检监察专门网站“大新县阳光权力网”上设立了“公务用车监督岗”栏,向广大网民公开了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归属单位、车牌号码和车辆类型。群众发现不规范使用公车的行为,可以通过该网站的服务监督投诉、网上举报、民生论坛等栏目进行投诉、举报或曝光,大新县纪委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今年9月,大新县某局“一把手”正是由于网民的监督,曝光了公车私用行为,受到县纪委的通报批评。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