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农村的清廉文化底蕴

来源:全州县纪委 作者:蒋咸喜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3日 16:08 打印

桂北农村的清廉文化底蕴

全州县大西江村古民居

  为挖掘桂北农村的清廉文化沉积,最近笔者有幸走访了全州县大西江村(旧时称大石江)。该村位于全州县大西江镇,全村人姓蒋,系三国蜀相蒋琬的后裔,其先祖潜江公自明初从石岗迁入。族人秉承家风,素重耕读,置定学田,励志勉学,崇文识礼,文化底蕴厚重。明朝中期村里相继出了“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在当地曾显赫一时。时至今日,依然俊才迭现。恢复高考之后,全村考取清华、北大3人,历年考入大学的达250多人。

  走进大西江村,透过众多的宗祠、古老的民居、桥亭及特定的习俗,从中可领略到其古朴的清廉文化,宛如流畅的清溪美妙动听。

  一、民居古朴

  该村自然环境野碧风清,村外的古驿道青石铺就(人称“石板大路”),村中街巷曲折宁静,古朴的民居院落主要集中在桥头边聚居点、总祠、黑漆门楼、六合宗祠等周围。各院落建筑错落有致,门楼、粉墙、黛瓦、昂首长嘶的马头墙,组合形象丰富,别具韵味。

  如“明经进士”锦堂公后裔在桥头边构建的“四家火炉”古民居群落,宅院过庭相通,户不湿鞋。远观是青瓦覆顶,鳞次栉比;近看是高墙深巷,钉石镶道。墙壁上塑有寓读书人为官清廉之意的“清莲鳌头”等图案。主巷道设计形如阶梯,前后相通。巷内地势由低而高,昔日设“紫气东来”(俗称“田边大门”)、呈祥中门、“瑞霭南天”(俗称“老大门”)三道大门。族人入巷出“瑞霭南天”,清风拂拭,瑞霭降临,寓意好日子、好兆头来临。三门日开夜闭,还可起到防匪防盗的作用。

  二、忠廉节孝

  村族“八房总祠”和支祠内分别书有“竹径先型在,梅潭舊泽长”和为官之道“忠廉”、为人之道“节孝”等楹联、字匾。“竹径先型在”源自《廉士传》记载的蒋氏远祖诩公清高隐居,三拒王莽的典故。蒋诩,质直好义,以廉洁著名。西汉哀帝时,诩公为兖州剌史,值王莽篡位,诩公托病归杜陵,王莽以安车驷马三聘不起,不肯委身事贼,遂告病还乡。在舍前竹下辟三径,归隐田园。后人遂以“三径”名堂号。“三径就荒,松柏犹存”陶渊明曾这样赞叹诩公不趋炎附势的清高廉洁品德如松柏长存。“梅潭舊泽长”是追溯发源宗支,忠廉为国的蜀相蒋琬其二子斌、显同死蜀难后,琬公夫人毛氏携质子在全州梅潭开基立业的德泽。先贤“忠廉节孝”的高中品德,对后人影响到深远。

  族中不少仁人志士承先志、绳祖武的事迹仍在当地广为流传。信福公颖悟过人,奋志诗书,“躬接拘,好乐施”,德厚清廉,育人教子,明朝中叶,四子登科,累朝荣荫,后人科甲传芳。知县锡周公“领旨头”忠君领旨,反清复明,守节拒降,遭清军“五马分尸”,忠廉报国,壮怀惨烈。明经进士成纲公富而义举,奉令办团,倾尽家财,抵御匪患,保乡护民,赞誉远扬。以廉立身的成瑚公立“金钗堂”、“文书房”、“武书房”书馆,言传身教,贤名乡里。他为全州上万乡在清朝中后期培养了不少人才,自道光年间起,其兄弟、子侄三辈中曾考中举人、廪生、贡生、庠生的达15人之多,他们中或为官或从教或立军功,其后人仍完好地保存着当时的“文魁”和“芝圃长春”匾额。成瑚公清政廉明,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的事迹,也在乡间广泛流传。《全州县志》记载:“蒋成瑚,万乡大石江村人,事父孝母,教子有方,行侠仗义,常修桥筑路,施衣絮棺木,醵资为会,以计久远。乡人有洪国松者,被盗仇杀全家,火焚其居,众虽知冤而不为公讼捕,成瑚振擘任侦察事,尽获诸盗,为之昭雪,乡人义之”。普安公办学,涓滴归公,乡人视其清廉为“万全之宝”,当地读书人誉其为“祖师”。

  三、以和为贵

  村里的清廉文化与儒家的和谐文化相互交融,积淀厚重。其家训为:“得道证道,修功修德;诚实守信,约柬自身。博学多闻,与时偕行;秉公行事,献身社会。彰显周礼,弘扬和谐;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握发吐哺,运隆祚永;成康盛世,自强不息。流长源远,世代相传;敦宗睦族,兴旺强盛。”蕴涵了诚信、约柬、奉公及儒学所倡导的孔子证道、克己、周礼、中庸等哲理。

  村中的一些古迹显示了清廉文化和儒学向建筑的渗透。蒋氏族人立有一座家庙和六座宗祠,其家庙列位、宗祠构造也体现了“廉让”与以“和为贵”的理念。

  家庙“归崇庙”主位供奉着蒋氏祖先,侧位还供奉着伍、赵等四小姓的先祖。为体现当时蒋姓作为大户,扶弱助小异姓,团结互助,五姓同心,旧时庙内立有五头同身的“五岳菩萨”。

  总祠“八房宗祠”构造也很别致,先贤将“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寓于其中。正厅大柱“八股合成”,表示蒋氏八房后裔要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大柱内圆外方,表示家族内和外顺;每个方柱外加三个铁箍束之,表示要时常“以礼节之”。村族先贤希望通过“礼”的约柬,规矩方圆,将儒家的和谐文化理念在族人的心中潜移默化。

  村中的“居依廉让”、“诗书执礼”、“培兰”、“八字门楼”、“角分门楼”等古民居,村旁“众善同缘”、“僧道设坛祭神”关帝殿,村外的“和气坝”及象征孔圣人为儒学鼻祖,为村族顺通“心气”的“拱桥头”鼻孔桥等古建筑,也处处反映出当地清廉、友善、谦让、厚道、和睦、勤俭的淳朴民风。

  四、励志勉学

  旧时,蒋氏家庙、宗祠、门楼悬挂有很多的匾额和木刻楹联,阐述历史典故,反映村中历史人物政治地位和宗族脉络,并赋志其中。

  总祠内曾悬挂着“大夫第”、“博士”、“经魁”、“明经进士”等匾额。宗祠内书有“自安阳侯发派以来,代有英豪,无非积德培麟趾;迨潜江公分支之后,世多显达,乃是传经起凤毛”,“玉筍堂曾开骏业,石江祠復起鸿图”,“祖武是绳”等对联、字匾。昔日族中世多显达、代有英豪,族人认为是先贤积清廉之德、传清廉之经的结果,以此鼓励后人能够承先志、绳祖武,励志自强。

  当地为鼓励读书人考取功名在清溪上所建的“登科桥”更是传为佳话美谈。登科桥位于村旁,其很有特色。桥宽仅有三步,却有两拱,因此登科桥又名三步两拱桥。相传,当地一学子,出身贫寒,父母兄弟早亡,自幼与嫂相依为命,苦读诗书。一年,学子骑马赴京城赶考路过,因马踏断清溪上的木板小桥。学子意识到这是不祥之兆,此次可能考途不顺。于是打马回家,其嫂甚异问之,学子向嫂说起马踏桥断之事。嫂听后鼓励说:“马踏桥断不是不祥之兆,而是吉祥之兆。踏断旧桥换新桥,脱去褴衫换紫袍。这次你一定能考取功名。”学子欣然赴考,果不其然,脱去了褴衫换上了紫袍。于是,学子衣锦还乡时,在此清溪上建起了这座由两扇合成的石拱桥,取名为“登科桥”。 其嫂曾在“登科桥”旁对其警言:“当初你进京赶考踏断的腐朽之桥,今天你修建了这座新桥,预示着你要从这里走出人生新的一步,希望你做一个清官。”
村族为了后人励志勉学,还将登科桥的故事以戏剧形式塑于黑漆门头“培兰”古民居的墙窗之上。

  明、清时期,当地的学子进城赶考必过此桥,以示登科仕途如意。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则在此桥前下马,步行而过,警示自己要为官清廉,思源根本,不忘衣食父母。

  此外,至今当地还在鲜活地传承着“封岁”、“拜新年”、“七七灯祭”、四月初八“乌饭敬牛”、六月初六“以犬尝稻”等慎终追远,感恩回报,反映农耕文明的古朴风俗。

  以古鉴今。大西江村蒋氏家族遵循祖训,盛行教化之风,为官做人均秉承先祖“忠廉节孝”的高贵品德及和谐文化理念,值得我们挖掘提升。笔者认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今天打造廉政文化建设新亮点,推进我市廉政文化发展大繁荣或许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桂北农村的清廉文化底蕴

为官之道——忠廉

桂北农村的清廉文化底蕴

为人之道——节孝

桂北农村的清廉文化底蕴

 “清莲鳌头”壁塑——寓读书人要为官清廉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