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转作风 接地气 促发展
本网富川讯 “我们山里最困难的就是路,如今在县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山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大部分路通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山区困难群众的关怀。”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涝溪村党支部书记罗教韦感激地说。
富阳镇涝溪村是富川高寒山区的贫困村之一。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700多元,村里自被列为全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后,山里禁止了砍伐林木出售,村民唯一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为帮助村民脱离贫困,该县在“民情夜访联解”活动中,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投入20多万元,帮扶村民发展娃娃鱼、竹鼠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投入70多万元修建道路和村综合办公楼;发放扶贫慰问金21万元••••••
进村入户、宣讲政策、帮扶发展、排解纠纷••••••去年以来,该县以“民情夜访联解”活动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探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方式和新方法,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下基层和接地气作为转变工作作风实际行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手拉手帮扶、心贴心服务,为群众送政策、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进一步密切了与群众血肉联系,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我一家六口住的是土砖砌的泥土房,只要下雨,屋里就漏雨,冬天刮风屋里很冷,还不安全,现在盖新房子缺的钱总算有着落了,真是感谢你们送来国家危房改造的好政策•••••”家住新华乡大汤村19组村民梁稳激动地说。日前,新华乡在开展干部下乡“结一联十”活动中,了解到大汤村村民的房子已破旧不堪,要盖新房却还差些钱,经过调查后,村民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补助对象,于是乡危改办就为他办理了危房改造资金补助的相关手续。
为了使服务群众不走过场、不摆样子、不流形式,该县通过推行“民情夜访联解”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采取了以“结一联十”和“民情夜访”为主要方式,建立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以“民情中转站”和“民情联解会”为理事平台,建立群众真正得实惠的保障机制;以“权限下放”和“职能整合”为服务保障,建立便捷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以“干部来服务、群众下评语”的办法,建立以群众满意为依据的群众考评机制,积极推进乡镇“七站八所”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出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情夜访联解工作法”,推动了全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接地气,使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前干部下到村,只能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带回去,向上级请示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很困难。”该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唐庆友说,“如今,干部手里有了资金,进村为民办实事有底气,敢拍板,为民排忧解难的效率高了。”据了解,去年以来,该县在财政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依然每年从财政挤出1000万元作为“民事联解资金”,专门解决项目覆盖不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做的结果是群众欢迎干部来,干部乐意下基层办实事、做好事。
目前,该县通过深入基层开展“民情夜访联解”活动,掀起接地气、转作风、解民忧、谋发展热潮。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5600多户,走访群众3.5万多人次,办好事实事1850多件,化解矛盾纠纷180多起,征求意见1760多条,提出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思路290多条。召开“民情联解会”5次,协调办理群众意见145件,落实资金3240多万元,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1个。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