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四风”顽疾 莫怕伤“筋骨”
下基层搞调研,却听不到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满意度调查,获得低分却一味地埋怨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发动群众搞活动,参与者不冷不热甚至反感……若工作中出现此类现象,领导干部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是方法不当,还是服务不到家?是态度不够真诚,还是为民变成了扰民?政策的实施、工作的实施得不到群众拥护,归根结底是干部作风存在问题。作风问题,往往成为阻碍党群、干群关系的硬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毋庸讳言,在个别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究其原因,与一些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不强、对群众感情不深有关,更与少数领导干部沾染官僚习气,不愿、不会、不敢做群众工作有很大关系。如果党员干部的作风落了“灰”、有了“病”却不扫不治,甚至“讳疾忌医”,就更加积弊难返,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导致工作无法推进。
解决“四风问题”,就要狠、稳、准地主动出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为“四风”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解决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狠下功夫、痛下决心,动真格、敢碰硬,万不能隔靴搔痒,走过场。
解决“四风”,需要有勇气揭短亮丑,需要有智慧深挖根源,需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关键是找准病根,深刻剖析,对症下药,立行立改,收到实效。正所谓沉疴痼疾需下猛药。改进作风,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群众利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做好涉及民生的工作,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这是一场作风大考。只有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以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成效取信于民,真正提升执行力、公信力和服务水平,才能在这场大考中获得高分。祛除顽疾必标本兼治,为健体强身伤了筋骨又何惧?
编辑: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