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四风”需要抓住六个“把握”

来源:贵港市平南县纪委 作者:雷尚忠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16:36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笔者认为,要扫除“四风”之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牢牢把握六个方面问题。

  除“四风”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这个主体。民者,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群众是我们的执政之基、立党之本、力量之源。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有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反而疏远了。究其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有所淡薄、群众观念有所淡化,把自己与群众隔离开来,高高在上,逐渐形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种歪风邪气。如果不及时铲除,我们党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工作就会丧失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最有活力的力量源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来自人民、相信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认真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决去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旧“四风”,坚持发扬求真务实、亲民为民、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这新“四风”,真真正正放下架子、脱掉鞋子接触地气,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推动党的事业永远蓬勃发展。

  除“四风”要牢牢把握解决问题这个根本。要去除“四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究其根本还是要准确发现问题,认识自身不足,努力正其身、端其行。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作风的实实在在变化,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更要首先解决好,这才是我们除“四风”的目的。要重视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来提意见,帮我们找问题。群众眼睛是最雪亮的、心是最明亮的。他们反映最强烈的,一定是我们最需要改进的。要注重过程,更要重视结果,否则,过程越是轰轰烈烈,结果越是夺人眼球,就越是陷入旧的“四风”。要正确对待,端正态度。对群众所提的意见、批评、建议,哪怕再尖锐,听起来脸红心跳,也一定要正确对待,认真整改,决不给“穿小鞋”,决不搞秋后算账。要对照检查,找准问题。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敢于正视“四风”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对照党章和“八项规定”,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仅要自己查,还要拓宽渠道、开门纳谏,通过多种方式真正把问题找准找透,决不能搞自说自话、自弹自唱,闭门修炼、体内循环。要深入剖析,切实整改。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要着重从规律上找原因,对反复发生的问题要着重从制度上找原因,对长期存在的问题要着重从主观上找原因,抓住问题实质,找准思想根源,认真研究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认真整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除“四风”要牢牢把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条主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牢牢把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个根本方法,才能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来一次大排查、大检查、大扫除,集中彻底解决“四风”问题。认真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像过“检测仪”一样,对照标准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镜子”照得准不准、“衣冠”着得正不正、“洗澡”洗得净不净、“治病”治得好不好,不能仅限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满意”,应更多地听听群众的意见和看法,接受群众的检验,敢于下决心、下狠劲、下猛药,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任何遮遮掩掩,避重就轻,都是有私心杂念的表现,本身就是存在“四风”问题。在态度上,要敢于抛开面子、放下架子、动真碰硬、触动灵魂。在步骤上,要力争剖析深一层、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改进好一筹。在方法上,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找准穴位、切中要害,经常抓、长期抓。力求去“四风”做到“不虚”、“不空”、“不偏”、“不假”,真正去除污垢、铲除病根,力求取得实效、获得长效、永不反弹。

  除“四风”要牢牢把握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的作风问题关系领导机关的整体形象,是机关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风向标”。除“四风”重点是领导带头、自上而下,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体要求,自觉去除“四风”。“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四风”问题的出现,根源往往在上面,上偏一寸,下偏一丈。去除“四风”问题,重中之重是解决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四风”问题,要从领导抓起,率先开展,带头去除“四风”,而后向基层干部和一般党员全面铺开,形成上下一线,清风一遍。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彻底转变作风。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只有一级做给一级看,才能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水波效应”。还要广泛听取意见,并在个人生活、日常工作、开展批评、联系群众、解决问题、艰苦奋斗、厉行节俭等方面,以身作则,作出表率,取得实效。

  除“四风”要牢牢把握制度建设这个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解决“四风”问题,改进干部作风,要靠制度作保障。除“四风”要建立健全各方面规章制度,强化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堵塞“四风”滋生的漏洞,以改革的办法铲除“四风”滋生的土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把“四风”关进制度的笼子。所立规定要具体细化,标准要科学量化,操作办法要可行化,监督检查要可执行化,强化制度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一边立规矩、定制度,一边抓整改、抓落实。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要向社会公开透明,有利于群众自下而上进行监督。对于违反制度,“四风”依旧,顽固不改的,要有明确的处理办法,要有刚性执行。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除“四风”作为改进党风政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及时了解情况,坚决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对检查发现或群众反映的领导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要迅速介入、准确核查、及时惩处、决不姑息,否则“四风”问题不可能根本解决。

  除“四风”要牢牢把握“常”、“长”二字这个关键。凡事贵在“恒”字,切忌一暴十寒,虎头蛇尾。持久才能长久,深入才能深刻。改进作风,去除“四风”重在“恒”字、难在“恒”字、成效更是出在“恒”字。要让群众看到干部作风建设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效,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是经常抓,一是长期抓。除“四风”要用时间来验证成效,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搞“一阵风”,搞“形象工程”,而应坚持“常”、“长”二字,形成长效机制,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实化于行,进而养成个人良好的行政行为习惯。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除“四风”也一样,不能抓一阵,松一阵,更不能抓而不紧、抓而不实。各级领导干部要痛下决心去除身上的“四风”诟病,时刻牢记“常”、“长”二字,树立经常抓、长期抓的思想,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让心灵有触动,作风有行动,群众有感动。

(作者为平南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编辑:林小英